花桥渡传奇

芜湖日报 2019-11-04 00:45 大字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在民间有个传说,有一次,朱元璋被元军追赶,逃到当涂黄池水阳江边,渡过了水阳江后,才将追兵摆脱。

水阳江南岸是丘陵地带,因为是汛期,洪水一路奔流,许多低洼之处都被淹没。所以,朱元璋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面前的河流所阻,没有渡船,又不熟悉路,只能盲目地沿陆地绕行。他们逃到了花桥渡口时,日落西山,冷风袭来,几个人又困又乏又饿,竟然昏倒在渡口边的茅棚外。

摆渡的杨氏夫妇发现几个外地人躺在门外的地上,用手一试发现还有气息,就将这几个人背进茅棚,用温热水灌醒。然后,杨氏夫妇赶紧烧了三个小菜,外加一大锅山芋稀饭。朱元璋他们几个人实在是饿急了,好一番狼吞虎咽。吃饱之后,朱元璋觉得那烂咸菜烧豆腐很好吃,菜上那一点红色的水辣椒特别好看,就问:“这是什么菜?”杨氏夫妇说:“千里飘香一点红。”朱元璋听了心里一暖,又指着那碟炒菠菜问:“这个呢?”杨氏夫妇答:“红嘴绿鹦鹉。”朱元璋再指那碟菱角菜问:“这个呢?”杨氏夫妇答:“水上漂元宝。”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不但菜味道好,菜名也非常好!”随从说:“要是能有点酒就好了。”其实朱元璋也闻到淡淡的酒香了,但不好开口。杨氏夫妇连忙说:“有啊,有啊!我们花桥渡的杨氏家族,户户都会酿酒。”说完,杨氏夫妇去地窖搬来一坛老酒,打开泥封坛盖,香醇甘甜的气息扑鼻而来。朱元璋他们几个人边喝边赞不绝口。有个随从便纳闷地问:“你们家为什么都用破碗碟吃饭呢?”杨氏夫妇说:“此处窑器难买,这些碗碟都用了几十年,难免破损。”大家说着说着,朱元璋等人渐感酒性上涌,竟不知不觉地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晨醒来,朱元璋感到神清气爽,力量倍增。他们吃过早饭,杨氏夫妇领着他们过了花桥渡,上了去宣城方向的大道。几个人千恩万谢而去。

转眼又过去了十几年,朱元璋得了天下,在南京做了皇帝,吃尽了山珍海味,总感到有些腻烦,忽然想起逃难至花桥渡时吃过的那三道菜,要厨师去做,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香味,朱元璋为此大发雷霆,连杀了好几个大厨。吓得御厨总管赶紧找到朱元璋当年的那几个随从,然后一路寻到花桥渡口,所幸杨氏夫妇仍然健在,就邀请他们带上当年那三道菜的食材和家酿酒一道进京。虽然杨氏夫妇做出的是跟当年一模一样的三道菜,但朱元璋依然吃不出当年的感觉,只有那坛酒还隐约有些当年的香甜。军师刘伯温说:“陛下逃难之时,又累又饿,当然感到格外香,现在陛下坐拥天下,吃尽了美味,当然没有当年的感觉了。”朱元璋也觉得有理,又问杨氏夫妇现在生活如何?吃饭的碗碟换新的没有?杨氏夫妇说:“生活比以前安定多了,只是碗碟还没能换。”朱元璋就给了些赏赐让他们回家,让他们回家好好酿酒,他下次巡视江南时可能还会去喝的。杨氏夫妇刚走,朱元璋就传出圣旨:从黄池南至宣城,每个河口建桥,共七七四十九道桥,方便当地人员往来;在花桥渡建一座窑,多烧些群众生活用品。但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圣旨传到当地时变成了每个河口山坡上建一座窑,共建了七七四十九座窑,却偏偏在花桥渡建了一座桥,虽然方便了当地居民往来和物资的流通,但杨氏夫妇的摆渡生意却没落了。杨氏夫妇没有办法,只好一心钻研酿酒技艺,酿出的酒品质、品相都逐步提高。

花桥渡桥建成后,桥头又陆续建起茶馆、澡堂、豆腐店、窑货店、酱坊、染坊、肉铺等,那里渐渐成了货物集散地和商品交流区。花桥渡杨氏夫妇酿的酒连当今皇上都喝过,自然成了当地官民、来往客商的首选之酒,外地客商喝过之后也纷纷带些回了老家,杨氏花桥渡酒也因此名闻乡里,香飘远近酒肆。杨氏夫妇因此生活发达起来,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这座花桥建成后曾多次被毁,现存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重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桥长15.4米,宽3.4米,高4.2米;半圆形拱跨3.4米,拱高3.2米。桥面略呈弧形,用青条石和糯米稀砌就。12块石栏板上雕刻蛟龙、兽面、荷花、兰草等图像。桥一侧阳刻着“花桥渡”三个字,另一侧阳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1954年,一场洪水再次冲垮了桥面以上的建筑,直到1970年5月,才将桥面以上的水毁部分修复。进入新世纪后,乡村公路建设蓬勃发展,“村村通”工程便捷了每村每户。为了保护老桥,花桥政府又在老桥旁边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新桥,供车辆通行,老桥则作为“文物”被保存起来。

朱幸福 文/摄

新闻推荐

当涂服务企业出新招 体验式招工引来“凤还巢”

当涂服务企业出新招体验式招工引来“凤还巢”本报讯(记者吴黎明)“祝你生日快乐!”10月30日下午,在位于当涂经开区的奥克...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