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蟹苗如何做成大产业
■本报记者刘刚
走进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中华蟹苗第一村”、“全国文明村”两幅大字勒石矗立村口。放眼望去,一块块方形的蟹苗培育池,组成一个面积有2300亩的偌大棋盘,就在这里,每年都有数千万只蟹苗在 “水下森林”中悄悄成长,然后走向全国各地。“小蟹苗做成大产业,是30多年持续培育的结果。 ”村里的“乡贤”78岁的孙义安对记者说。
“今年蟹苗销路特别好,我们合作社50亩塘口里的蟹苗不愁卖,这一茬大约赚了三十多万元。 ”七房村振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先锋高兴地说。这几天,老周正忙着给自家的塘口清淤和消毒,准备新一茬蟹苗的培育。 “说起我们村的蟹苗产业,应该感谢老支书刘文尚,是他的艰辛探索让我们村成为蟹苗生产基地。 ”七房村村支书刘小兵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当涂县掀起一股养蟹热。然而到了1994年,全县大半养殖户出现亏损,七房村也不例外,首要原因就是外采蟹苗不过关。当时的村支书刘文尚下决心攻克蟹苗培育关,筹资2万多元,派大儿子刘军去长江口选购大眼幼体,回家进行培育。在专家的热心指导下,经过10个月的生长,蝌蚪般的大眼幼体全长成了大拇指甲一般大小的蟹苗,两万多块的本钱卖出了32万元的收入,一时轰动全村。在老支书的带领下,2002年村上有3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800亩。
“蟹苗生产出来后,销售也成了大问题。”刘小兵说,徐书龙是蟹苗产业兴起后的第二任支书,徐书龙在村里成立了七房蟹苗养殖合作社,2005年,他在村里创办第一届蟹苗节,如今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蟹苗交易节日。田间地头挤满了来自鄂、赣、苏、浙、皖等省的成蟹养殖户。到老徐卸任时,村上有7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1500亩。
“蟹苗畅销是因为我们重视科技的运用。”刘小兵说,在蟹苗将完成蜕壳的时间段,开始育肥增重,大批的成蟹将陆续产生,残杀现象较为普遍,对于这一现象,村民往往束手无策。为了切实做好蟹苗养殖管理,刘小兵从当涂县农委请来专家为养殖户进行指导。专家吃住在村,一段时间呆下来,大伙儿晒黑了累瘦了,可是蟹苗都茁壮成长起来,七房村的蟹苗成活率稳居行业前列。
“我们坚持办蟹苗节,宣传自己的蟹苗品牌,也是带动销售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刘小兵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积极引进优质蟹种,不断推广生态养殖,组织养殖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做大做强蟹苗培育产业;注册了“七房蟹苗”品牌,并成功举办了四届蟹苗节。如今,七房村蟹苗产业强起来,成为农业部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23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蟹苗销售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约95%。
新闻推荐
近日,当涂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加大对特种设备隐患的排查力度,做到重点区域和要害部位全覆盖,确保重点风险隐患得到管控...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