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 馨香满路 花山区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皖江晚报 2019-08-22 09:18 大字

城市夜景灯光璀璨、变幻多姿,摩天高楼下人潮涌动、车水马龙……每天晚上,家住花山区佳山社区七旬老人李孝德都会和家人穿过团结广场,到雨山湖畔跳舞、散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位于路口的马鞍山市蔬菜公司做副食品销售员,以前上班的铁皮棚子现在变成最繁华的市中心!”

昔日江边渔村,今朝城市明珠。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4年,花山地区仍隶属于当涂县,冈峦起伏,稀疏村落寥寥千余人。1976年,花山区正式组建。

从建区时起,花山区即地处马鞍山中心地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01年,原向山区霍里、濮塘两镇划归花山区管理,花山区转型成为城乡一体的新型市辖区。2012年9月,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原金家庄区和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近年来,花山区“东扩南进”,着力拉开城市框架,大力推进马鞍山软件园、高铁新区、秀山新区、濮塘休闲度假区建设,花山区城乡建设空前发展,面积由建区初期的11.5平方公里发展至179平方公里。

逢盛世百业俱兴。花山区坐拥炼出华东地区第一炉钢水的马钢九号高炉,经济崛起与马钢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度成为地方工业集聚地。2013年以来,随着金家庄工业园及1300家工业企业等划归慈湖高新区,花山区结合区情,率先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确立了以软件互联网、文旅休闲、港口物流、现代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集中精力推进马鞍山软件园、秀山新区、濮塘休闲度假区、高铁新区、中心商务区、沿江港口工业区“一园五区”协调联动发展。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9.17亿元,财政收入23.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28亿元。三产比为1:33:66,全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位列2017年度全省制造业增速10快区首位。

花山区得天时地利,商业贸易发达,新兴产业兴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的市中心金家庄幸福路,“第一百货商店”财贸大楼轰动一时。七十年代,湖滨百货商店是全市最大最好的百货商店。五金交电、服装鞋帽、烟酒副食……每个马鞍山人都向往去里面买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改革开放后,商业领域经营体制改革和招商引资“比翼齐飞”,花山区的商业经济和新兴业态展露生机,解放路商业街、大润发、八佰伴、欧尚、金鹰百货等商业地标、商圈交相辉映,被评为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2018年,花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18亿元,占全市三分之一。

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花山区社会建设突飞猛进。1949年以前,花山教育资源一穷二白,至2018年,已形成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公立与民办相结合的新格局,拥有各级各类学校近40所,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同时,全区集聚全市公共服务优质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

国运昌盛、民生富足。花山区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居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由解决温饱奔向全面小康。1965年,人均年收入仅为213.8元;1985年,人均年收入为644.9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2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872元;2018年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是1965年的24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完善秀山路网,改造提升城区道路、建设“四好农村路”、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标准化菜市场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将花山区的人居环境打造得更加靓丽、舒适。

花瑰胜火、幸福满山。花山区从幸福路上昂首挺胸地走来,走出了这座城市坚韧的开端,又向“一园五区”的大道上满怀信心地走去,必将走出这座城市锦绣的未来。(更多报道详见8-9版)

记者 季晨辰 通讯员 朱琳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花山区东城花园二村 7-110号、9-101号房产司法变卖公告

马鞍山市当涂具姑孰镇东方购物中心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10、111、112号房产司法变卖公告安徽省马...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