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成为习惯
(上接第一版)宴席大厅免费为村民提供场地,事主只需承担食材费用。村里成立红白喜事志愿服务队,陈益秋任队长,担任证婚人或司仪。村民们都觉得很有面子。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赵孝国是统筹操办婚丧酒席的志愿者,村民通过手机或上门“点单”,他就帮着一办到底。其他志愿者则当起了厨师、服务员, 招呼客人,端菜倒茶。村民操办酒席的开支大为节省。“包括烟酒在内每桌标准不超过300元,节省了票子,还不丢面子。”村民孙为仁竖起大拇指点赞。
在大陇镇龙潭行政村戴村自然村,村民戴大山对祠堂变身文明实践站很是赞赏:“如今,村里的祠堂不仅用于祭祀祖先,还作为全村人移风易俗办红白喜事宴席的场所。另外,志愿者也经常在祠堂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
走进戴村祠堂,中堂是先祖画像,两侧有戴氏家训、戴氏起源。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墙上有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度等。身边好人榜也上墙了,有事迹和照片。“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戴氏家训是从宗谱上摘录下来的,在操办婚礼时,一对新人还要面对先祖画像,诵读戴氏家训,牢记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前戴姓人有个习俗,5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要在祠堂聚餐,如今外姓人也能参加了。年过七旬的李贤良感慨地说:“不愧是新时代,尊老不分族,村上人就是一家人。”如今,祠堂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志愿服务也蔚然成风。
党员干部志愿者也站到移风易俗的最前沿,随礼、收礼不超过100元,为弘扬时代新风作出表率。据统计,以太白镇太白村为代表的9个文明实践站通过改造场地,免费供群众办宴席的做法,平均每个站每年为村民减负达100万元以上。“参加一场红白喜事宴,就是一次文明实践。”陈益秋道出了该县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志愿服务活力四射,喜看机制赋能
“作为一名志愿者,可以享受到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医院挂号缴费也有绿色通道,这是对我们的礼遇和激励。”像三星级志愿者蒋忠琴这样享受到激励回馈的志愿者,该县有200多名。
“做好事不图回报,当然需要提倡,但根子上还属于个人的道德境界。让好人有好报,才会出现更多好人。”当涂县文明办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村村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办起了志愿服务超市,根据志愿服务的积分兑换相应价值的物品,此举旨在树立“好有好报,德有所得”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该县举一反三,推出了一整套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激励回馈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充分体现公益性。根据志愿服务时长,授予志愿者相应的星级,对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以依次申请评定为一到五星级志愿者,并颁发相应的《星级志愿者证》,享受到相应的激励回馈待遇。
赋能志愿服务,有激励,更有保障。该县围绕构建“紧密型”三级机构持续发力,整合盘活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在县图书馆设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乡镇和117个村、13个社区分别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达到了100%;在25个有条件、有意愿的县直单位创新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所有中心、所、站按照“12355”建设模式和“七个有”标准统一架构,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
与此同时,“严丝合缝”对接群众需求,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项目化,让“志愿服务成为习惯”有抓手。通过实施“六单工作法”开展现场点单、入户点单、网络平台点单征集群众意见,中心、所、站负责统单、制单、派单,志愿者或服务队接单,最后由群众评单,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衷。整个流程高效便捷,现已征集群众需求1.2万余条,群众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
该县还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固定+流动”有效衔接,“室内+室外”相互补充的思路,保障志愿服务内容既上接政策,又下应民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2日上午,当涂县乌溪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该镇墨溪路一居民家屋顶发现一条鳄鱼。接到电话后,乌溪派出所和巡防...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