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上的那场“以少胜多”之战

合肥晚报 2019-04-26 01:19 大字

○李白曾到过采石古镇

○采石古镇

○从采石古镇观长江雄姿

细数安徽省境内的古镇,应该也有不少。但位于马鞍山的采石古镇,却有着特别之处:它不仅因军事而成镇,而且因名胜而扬名,更因商贸而繁荣。

因军事而成镇

采石镇位于马鞍山市,据学者考证,它最早见诸文字是南朝刘叔敬的《异苑》一书。他在书中说,晋朝江州刺史温峤去江东平叛后,在返回武昌的时候,路过采石矶,听到水底下有音乐之声,又听当地人说矶下有许多怪物。他说的采石矶,就是现在的壁立长江的采石矶。唐贞观年间,设置“采石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又改采石戍为“采石军”。

而出现“采石镇”一说则大约是在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 —1085 年),赵令畤在《侯鲭录》一书中说,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的一所民家的菜圃中。他首次提到“采石镇”这一概念。北宋元丰年间知制诰王存等人纂定的《元丰九域志》一书说,当涂地区已有采石、慈湖、黄池、青游、丹阳、薛镇等六大镇。这时候的采石镇就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重镇,而是具备了商业重镇的特征。南宋之后,采石镇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均属当涂管辖。

从上面采石戍、采石军这些采石镇最早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采石镇有着明显的军事色彩,属于军事重镇。

的确,从采石镇沿革的历史看,是与军事有关的,是因军事而形成的古镇名镇。据旧志记载,采石是南京的门户,是北进江淮的腹地,南守江南的长江要冲,一向是群雄争战的战略要地。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繇、吴侯孙策曾在这里遣将屯兵、设牛渚营、筑牛渚垒。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 年),安西将军谢尚任南豫州刺史时,曾在采石修筑牛渚城。牛渚城南北长10 里,东西长3 里,西山、宝积山、翠螺山都是其天然屏障,宝积山还建有练兵台,可见规模之大、屯兵之多。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 年),江防制置使姚希得在采石建成兵营房屋3000 间,可见其屯兵之多。到了明洪武二年,明朝在采石镇设巡检司。明朝天启年间,曾在采石镇设置江防署。明朝崇祯年间,设参将公署,并在采石江口修筑石炮台。清代在这里常驻长江水师。

在采石镇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争,如孙策渡江袭牛渚、司马炎灭吴俘孙皓、陈后主遣兵战采石、韩禽虎霄济灭陈朝、曹彬挥师取南唐、虞允文大败金主完颜亮等。这里也曾来过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周瑜、孙权、温峤、谢尚、陈霸先、黄巢、曹彬、虞允文、朱元璋、洪秀全、石达开等,他们都是为了防务、战争而来。而在这些战争中,最著名的要算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发生在这里的“宋金采石之战”了。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反侵略战争。

据史料载,侵略的一方为金国统帅海陵王完颜亮,南宋主将为虞允文。1160年,虞允文奉派出使金国,见该国大事战备,回国后就奏请朝廷加强防御。次年,完颜亮率60万军队分四路入侵,他自己带领的一路约数十万兵马于同年11月抵达采石镇对面江岸,跟宋军隔长江对峙。当时形势危急,江北完颜亮高踞在刚刚绽起的高台上准备次日渡江;只有必千士兵的虞允文勉励身旁的勇将应战,士兵们立即挥舞双刀冲向金军,大队宋军跟着向金军冲杀。金军后退,宋军用“神臂弩”射击敌船,致大批金兵死于江中。第二天,完颜亮又来侵犯,被宋军焚毁战船三百艘左右,大败而去。恼羞成怒的完颜亮发布军今,实行连坐法;军士逃亡则杀部将,部将逃亡则杀主将。以致人心浮动.导致最后他在帐中为部将所杀。全部金军都铩羽而归。

因名胜而扬名

因此说,采石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可以说是军事成就了采石名镇。但军事虽然成就了采石名镇,而真正让古镇扬名的却是名胜古迹,是秀丽风光,是众多文人墨客。

据史料载,旧时的采石镇和采石风光是密不可分的,采石矶、翠螺山,以及山上山下的三元洞、锁溪河、太白楼、三台阁、燃犀亭、蛾眉亭、广济寺、捉月台、大脚印、虞允文祠、三公祠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点,都是属于采石镇的。当时的人们都知道,采石镇有采石矶、翠螺山,风景奇绝、风光秀丽、古迹众多。人们把采石镇看作旅游集镇,游采石矶、翠螺山,是到采石镇去游采石矶、翠螺山。因此,大江南北很少有人不知道长江之滨的采石镇。

旧时的采石镇是名人、文人的荟萃之地。不少人都知道李白钟爱采石山水,多次登翠螺山、流连忘返采石矶,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等千古绝唱。继李白之后,白居易、刘禹锡、梅尧臣、苏轼、曾巩、王安石、贺铸、沈括、李之仪、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萨都剌、萧云从、黄景仁、张之洞等名人和诗人,都曾来到采石镇,从采石镇过锁溪河,登翠螺山,上采石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赴洛阳省母,途经采石镇游览,凭吊他崇拜的大诗人李白,并作《李白墓》一诗,诗中第一句就是“采石江边李白坟”,他笔下的采石,正是濒临长江的采石镇。采石镇也正是借众多名人的诗词华章而名扬天下。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以后,采石镇先后建起多处亭、台、楼、阁,也先后建起多所为游客服务的客栈、酒店。北宋散文家贺铸在《蛾眉亭记》中曾经这样写道:“采石江山之胜,甲于东南。未亭之先,晋温峤、谢尚、袁宏,唐李白、崔宗之诸贤啸傲觞咏于斯。既亭而后,名公巨卿、骚人墨客,舟过其下,必维舟系缆,盘桓终日而后去。”从这可看出,采石镇作为旅游之镇是从东晋就开始了,大凡名人文人坐船经过采石,都要停泊系上缆绳,在镇上滞留一日,然后才离去。而到了民国年间,更有“采石虽小,七十二庙”的说法,至今在史志上记载的庙就有六十多座,可见旅游之镇采石的兴盛和繁荣。

因商贸而繁荣

当然,采石镇的繁荣,主要还是得益于商贸活动,这里头有军事带来的商贸活动,有旅游带来的商贸活动,更多的还是因为采石镇物产富饶、交通便利、有临江码头,是理想的商品集散之地,便于开展商贸活动。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这里就“商艘市舶、夕维朝发”。这就是说,这里每天停泊着许多商船,晚上停泊,早上离开。据康熙《当涂县志》记载,采石这个地方终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是其他集镇很难比得上的。难怪清代安徽巡抚张朝珍在游采石后记载,这里的渔民到江上捕鱼,到集镇换取粮食、衣物、日用品。足见采石镇当时的商贸是多么兴旺。

据民国《当涂县志》记载,这里盛产的鱼蟹,是在采石镇集中,运到南京、上海一带去卖,可卖到好价钱。在民国时期,采石镇酿酒业和粮食加工业已十分发达,邻近的农副产品都在这里集中,然后通过舟船再转运出去。有数据表明,到抗日战争之前,采石镇已有商店130 多家,粮食行40 余家,手工作坊数十家。另外,采石镇还在南京、苏州等地设有会馆,作为贮存货物,商贾食宿之用。

因此我们说,采石古镇是很特别的,它因军事而成镇,因名胜而扬名,因商贸而繁荣。这在古镇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马政暄 程堂义

新闻推荐

宁芜高速“四改八”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

本报讯记者从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备受关注的宁芜高速“四改八”(苏皖省界至芜湖段)改扩建项目工程...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