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精准发力 激活乡村振兴新功能

安徽日报 2019-01-25 07:00 大字

美丽乡村詹村一角。

乡村振兴主题分享会。

大青山万山村一角。

黄池镇月亮湖公园。

护河金色田园。

美丽大青山。

生态大青山。

大公圩水乡风貌。

马鞍山市当涂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激发乡村振兴强劲动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该县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69位,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50个试点县之一,四度蝉联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连续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县级首位。

“三级联动”打造“振兴好方案”

元旦前夕,当涂县黄池镇劳动村村民自编自导了一台“幸福劳动”农民文艺晚会。《夸夸咱们新农村》《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一个个节目轮番上演,充分展示了劳动村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村民们说,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大家的精气神鼓得足足的。

去年11月底,该县确定14个村作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点,旨在从“产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园区+”“龙头企业+”等方面形成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模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为此,该县创新建立县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包保、选派村第一书记负责工作机制,即14名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每人联系一个示范点村,每周至少住村一次,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召开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宣传发动村民支持理解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两个县直部门包保一个示范点村,按照1名责任人、1包保业务联络员、1套工作方案“三个一”工作机制,指导帮扶示范点村开展乡村振兴;选派10名县直部门优秀年轻中层干部任示范点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努力,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姑孰镇灵墟村清垃圾,拆违建,铺设污水管网,新建体育健身场所,绘制墙体文化墙,山河河堤栽上垂柳。太白镇芮港村建造日处理能力20吨生活污水处理站,并结合水系连通工程,对小区当家塘口清淤、大港沟水系疏通进行整合,打造环湖游园。李白文化旅游区桃花村土地流转300亩,平整150亩,栽植桃树3万多棵。湖阳镇彰教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拿出了“一环、一带、两区、三点”建设的强村富民好方案。

“当家人”成为“致富带头人”

走进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中华蟹苗第一村”“全国文明村”两幅大字勒石矗立村口。“全村如今蟹苗培育面积达2300亩,蟹苗销售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约95%。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600多元。”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一脸自豪。

“蟹苗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是三任支书接力培育的结果。”村里73岁的“乡贤”周光平夸了起来。原来,由于外采蟹苗不过关,全县大半养殖户一度连年亏损,七房村也不例外。时任村支书刘文尚看到了蟹苗巨大的市场潜力,下决心攻克蟹苗培育关。自掏腰包两万多元,到长江口选购大眼幼体,回家进行培育。当年,两万多元的本钱卖出了32万元的收入,一时轰动全村。老刘对上门求教的村民一律不拒,设法帮助解决资金、场地等困难,到2002年老刘退休时,村上有3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800亩。

当老支书的接力棒传到徐书龙手里,徐书龙建基地,搞合作,打品牌。到老徐卸任时,村上有7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1500亩。

自2015年担任村支书以来,刘小兵接过“做强蟹苗产业”的接力棒奋勇向前。如今,七房村蟹苗产业强起来,成为农业部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并于去年10月扛回“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

三任支书接力孵出“蟹苗第一村”的故事,是该县实施“头雁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该县高度重视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拓宽入口通道,打破城乡、行业、地域和身份界限,通过民主推选、公开招聘、交流任职和上级下派等方式,选优配强村班子。二是构筑成长通道,注重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管理和考核,不断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帮助和引导村居干部健康成长。三是架设激励通道,提升薪酬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完善离任保障。

当涂县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火车头”与“领头雁”的作用,结合今年村(居)换届工作,县委提前谋划,深入调研,对班子带头人、班子结构、综合能力等全面分析研判,目前,全县117个村村“两委”干部542人,其中,书记109名,书记主任一肩挑3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6人,书记、主任中致富带头人占40%。与此同时,推动支部建设。巩固提升“两平台一机制”成果,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落实省“千村示范”工程和市“双百示范”工程,分类抓好党支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功能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采取“一村一策”,通过调整充实班子力量、改建村级活动场所、开展矛盾调解和排查等措施,有效整顿后进支部,为党建促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引领力”转化“富民源动力”

深秋时节,当涂县黄池镇劳动村的田野依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村民们说,自从武骏退役返乡后创办起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家家户户靠种植蔬菜富了起来。

2008年,武骏从武警北京总队退役,回乡创办起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0年来,合作社共吸收会员425人,辐射带动4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产品除供应本地和南京、上海、合肥等市场外,依托外企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武骏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在镇党委的指导下,2010年11月份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每名党员负责包保几个社员,与其结对共建。合作社坚持“合作自愿、开拓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以“合作社+基地+社员+市场”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互动双赢的新路子。去年7月,村党总支换届,武骏当选村党总支副书记。

在乌溪镇,说起党员带富工程,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该镇摸排出党员经营的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60多个,根据网格划分以及项目的示范性和带动能力,首批确定了以蟹苗培育、成蟹生态养殖、苗木花卉种植为主的15个创业带富项目。同时,确定了15名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帮带能力强的党员,作为领富领跑先锋。根据群众需求和发展意愿,按照“1+X”模式,确定48名农户为首批被帮带对象,签订了帮带协议。村党组织对每个创业带富项目张榜公示,建立了帮带档案。建立了一名镇村党员干部分别联系一名带富党员户、特色产业户、文明家庭户机制,定期指导和帮扶。正是通过党员干部、党员示范户与养殖户结对子,乌溪镇走上了“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共同富裕的致富道路。目前该镇从事蟹苗培育的农户达3200多户,占全镇农业总户数的半数以上。

该县围绕组织振兴,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组织引领力”转化为“富民源动力”,深度嵌入“党小组+合作社+农户”形式,形成了“党小组领航,合作社划桨,农户抱团行船”的生动局面。将2360余名蔬菜种植大户、食品技术工人、水产养殖大户等纳入党组织管理,着重发展能人型党员。鼓励合作社(企业)带头人进村任职、挂职。与此同时,发挥党支部“龙头”作用,以党小组为单位,实施“领富先锋”“创富先锋”示范培育计划,深化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党建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与农户“四帮带”“名师带高徒”活动。

(吴黎明 魏俊)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 系华东地区最大的线上线下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

本报讯(记者吴黎明)1月21日,马鞍山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并举办电商年货嘉年华开幕式。马鞍山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