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提问 凸显语文课程的本体性

马鞍山日报 2018-11-30 10:36 大字

●当涂县振兴路小学夏水兰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巧妙的提问也会很好地突出语文课程的本体性。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提问是如何凸显语文味的

一、坡度提问——语言表达更轻松

在一次同课异构赛中,几位老师同上的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一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从未见过养蜂人的列宁,在路上遇到蜜蜂,他一边看,一边想,终于找到养蜂人的故事。当学到列宁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园子,想到养蜂人的家就在这附近,于是列宁推开园子旁边的小房子,果然找到了养蜂人,此时一位老师的教案是这样设计的:

师:文中哪个词说明列宁想的与结果一样呢?

生:“果然。”

师:那“果然”是什么意思?

生:原先想的与结果一模一样。

师:那你能用“果然”造个句子吗?

(生茫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生1:我果然找到了妈妈。生2:他果然回家了。

(师不满意,学生说的句子不完整,引导了好长时间,课堂耗时多,气氛凝滞)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列宁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个小房子,他想:__________________。

师:列宁想的对吗?想的和结果一样,是哪个词?

生:果然

师又出示下面3句

1.列宁跟着蜜蜂走,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中午,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之后运用说话,学生热情高涨。)

对比两位老师对“果然”一词运用的设计,第一位老师的问题提得太快,太随意,文本的意思还没搞清楚就让学生运用了,学生当然是不知所措。第二位老师先设计了文本内容填空,这对学生来说不难,因为学到这儿,学生对蜜蜂引路的故事已经很熟悉了。接着老师有选择性地截取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把句子补充完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也能完成。用前两个句子的训练做基础,为第三个句子的牵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搭好了稳定的支架。此时,用“果然”一词说好语句当然要容易多了。同时,第二位老师三个问题都用填空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明了、直接,比口头问更直观。因此,对于文本的运用,第一位老师是机械的,是无法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的,而第二位老师则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先扶后放,学生在语境中真正理解了词义,运用言语当然是兴趣盎然,他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二、巧妙提问——品味语言魅力、构思精妙

由于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等制约,文本中有些看似寻常却很精妙的词句,看似普通却具有匠心的构思,往往被学生忽视。阅读中匆匆掠过,品不出语言的芬芳,而学生的疏漏处,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的提问、点拨,让学生欣赏被忽视的语言风景。如薛法根老师在教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自然段时,薛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知道作者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等词语,用“剪刀似的”这一比喻手法,描绘出燕子的外形美,但不一定体会到用词和构思的精妙。薛老师此处做了充分的预设。他问:燕子还有头、眼睛、爪子,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都写下来呢?学生经过反复推敲,终于明白写事物应抓住最主要的特点来写,不能面面俱到。接着,他还进一步引导比较:如果把“乌黑发亮的羽毛”改为“黑乎乎的羽毛”;把“剪刀似的尾巴”改为“树杈似的尾巴”好吗?通过比较思考,学生体会到写自己喜爱的事物时,要用优美的语句,表现对事物的喜爱之情。瞧,薛老师就这样问在学生的疏漏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构思的精妙和用词的优美,品出语言不寻常的滋味。

三、精心设问——直击文本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桥》是一篇“红色课文”,通常情况下,教学不外乎是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品质。但这很容易立刻走进唱高调、说套话的误区。其实,老师不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化整为零而又直击表达方式的主线问题,老支书如此感人的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让学生自主学习,画一画感受最深的地方,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总结写人的方法:(1)人物言行。(2)环境描写。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了,老师可以追问:文中老汉和儿子的关系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们,而要放在最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梳理: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一个老奶奶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结尾,父子关系才让读者恍然大悟。此刻,教师顺势总结了文章的表达特点。(3)结构巧安排,感情摄心魄。瞧,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是多么有含金量,它既体现了文本的情感主旨,又直击课文语言的学习;既指向课文内容的学习,又直面文章表达方式的解读,大大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把握有效的提问策略,在凸显语文课程本体性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

新闻推荐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最实际的革命人才”罗化成

新华社福州11月29日电(记者陈弘毅)在福建长汀县的一个革命历史展览馆里,收藏着一幅照片。照片上,一位目光坚毅,身着戎装的军人...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