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与经验

马鞍山日报 2018-11-23 11:12 大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智慧的马鞍山人民艰苦创业、发奋图强、奋勇搏击、攻坚克难,经受了体制转轨、非典疫情、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下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严峻考验,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一条独具马鞍山特色的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江两岸”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共建美好家园的赞歌。

一、马鞍山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实力、发展方式和发展格局等方面实现了大跨越、大转变和大变革。

(一)总量跃居全省第三,经济实力实现大跨越

1978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进入总量实现重大跨越、增长速度快中显稳、综合实力提升加快、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时期。马鞍山市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以占全省3.1%的土地面积、3.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6.3%的生产总值,成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人民生活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位居全省首位,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早在2013年,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完美收官,全域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9.7%。40年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一直位于全省前列。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大转变

马鞍山市初创时是工矿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其经济的发展和马钢公司的发展,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改革开放之初,马鞍山三次产业结构为20.9:65.3:13.8,呈“二、一、三”布局。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980年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格局,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下降到10%以下,直至2017年进一步调整为4.9:56.9:38.2。GDP中三次产业结构顺序的演变,呈现出与全国、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的变动趋势,即第一产业稳定增长,但在GDP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较平稳,第三产业比重较快提高的格局。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形成了具有马鞍山特色的支柱工业体系。在马钢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战新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非钢产业占比超过60%,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实现了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三)城市规模逐步壮大,发展格局实现大变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马鞍山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务院先后批准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撤销向山区;撤销金家庄区,设立博望区;特别是2011年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数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郑蒲港新区设立并快速发展,自此,马鞍山市开启了“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城市区域中心也实现了“塘、湖、江”三大跨越。到2017年,主城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市域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230.2万人,较1978年分别增长了16倍、14倍和7倍。马鞍山凭借独特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实现了城市形态从带状的环湖城市向网状的跨江城市更新、城市功能由钢铁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城市的发展方式由过去独立发展向芜马同城化、宁马一体化和合马联动发展转变,开创了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格局。

二、马鞍山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

40年的风雨历程,“一江两岸”儿女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的丰硕成果,为全面开创新时代马鞍山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40年的改革进程中,马鞍山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突出表现在三个始终坚持。

(一)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改革开放40年来,马鞍山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连续开展了十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断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确立新的目标和新的思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组织开展的“敞开东大门、实现大开放”、“东向发展、全民创业”、“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打破了禁锢人们头脑的思想藩篱,冲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全民创业的热潮,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豪迈热情,形成了以创业创优创新为核心的“三创”精神。

实践证明,没有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所积蓄和释放的强大能量,就不会有今天马鞍山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新时代马鞍山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鞍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经济作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作为破解一切难题、推进各项事业的重要前提,认真落实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不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三个走在前列”目标,扭住中心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和开放联动为主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力推进改革攻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全民创业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并始终做到目标不变、思路不变,不断自我超越、争先进位,全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甚至超过长三角城市中等发展水平。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正是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使马鞍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能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勇立潮头,才使马鞍山站在了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

(三)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

改革开放40年来,马鞍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把带领全市人民奔小康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全民创业、脱贫攻坚任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加快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低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集中财力物力解决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地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实践证明,40年来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城乡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热情,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成为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世代接力守护李白墓

本报记者贾克帅坐落在当涂县大青山脚下的李白墓园,是诗仙李白的长眠之地。一提到李白墓园,当地人都会想起太白镇谷家村...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