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圩从千年封闭走向腾飞

马鞍山日报 2018-11-09 10:36 大字

●蒋庆坤

她颤巍巍地帮我卸下背包,安慰我说:“谢天谢地,人平安回来就好!”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故乡大公圩位于当涂县东南十公里,总面积363平方公里,圩内土地肥沃,水网密布,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称。大公圩开发于三国时代,是我国最早的古圩之一,史称大官圩,其面积与历史均称江南首圩,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然而,由于大公圩周边自古以来就被丹阳湖、姑溪河、青山河和水阳江所包围,西面还被绵延十余里的巍峨大青山阻隔,自然形成一道厚厚的屏障。圩内居民自古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一辈子没出过圩界、没进过县城者不计其数。

直到改革开放前,圩内连一寸可通车的公路都没有,更别说与外界沟通了。出门除了靠木制的“小划子”在圩内水网通行,就只能甩开双腿在田埂土路上步行了。每到雨雪天气,出行就得穿钉鞋(一种特制的鞋底有防滑钉的雨靴)或是打赤脚。路上被泥泞滑倒摔个满身泥,甚至失足落水都是寻常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从故乡乌溪镇小学奉调到刚刚建市的马鞍山市任教。尽管两地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但因山水阻隔,得起早抹黑奔波一整天,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至今我还记得一次回乡探亲险些丧命的可怕经历。

那是1963年暑假,我独自回乡探望年迈的养母。那时农村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日常生活用品依然短缺,我带了长期筹集的10斤食盐、一厢火柴和6条肥皂,一大早便乘早班火车赶到当涂,下车便直奔城南姑溪河畔的小轮码头,总算搭上了上午10点开往江苏高淳、途经大陇口的小火轮。小火轮航速极慢,每小时5公里,直到下午4点多钟才到达大陇口码头。还得坐二三公里路的小划子才能到镇上。上午还晴空万里,哪知下小火轮时突然下起了暴雨,小划子没有雨棚,又在原地躲雨。这一耽误就到傍晚了。

那时我还正当年轻,上岸后临时在街上买了只手电筒和一把油纸伞,这时已无小船可搭,就急忙甩腿往老家赶。走到东埂小汪村下圩堤时才看清圩内发生内涝,许多路段都被洪水淹没。好在我从小在东埂外的丹阳湖滩上放牛,这条回乡的路早已烂熟于心,自恃“闭着眼睛也能走回家”,何况还带着手电筒呢,便满不在乎地摸水而行。此时天已漆黑一片,我只好赤脚打着手电筒踏上一条水深过膝的堤坝。

摸水刚刚走近堤坝中心,突然电闪雷鸣,猛烈的暴风雨遽然而至,我刚撑开雨伞,就被狂风连人带伞刮倒在路边一丈多深的河里。幸好我自幼就会泅水,在水中挣扎了好一会才摸索到堤坝,伞已无影无踪,手电筒进水也无用了。所幸套头背在身上的挎包还在,包里仅剩我脱下的回力鞋,十斤盐已化解流失、火柴和肥皂也泡成一坨烂泥——这些可是我对养育我长大的养母的一片孝心呐!

剩下的路尽管我很熟悉,然而夜黑心慌,一路跌跌撞撞,折腾到下半夜,幸遇港北村一位老农划船送了我一截路,才摸到家门,古稀养母惊惶中端着煤油灯开了门,见我浑身水淋淋,大惊失色。她颤巍巍地帮我卸下背包,安慰我说:“谢天谢地,人平安回来就好!”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那次回乡的遭遇令我刻骨铭心。当年我曾在日记中愤懑写道:“故乡的路,伤心的路啊,你何时才能变通途!……”

如今,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故乡对外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并且越走越宽广。首先在圩西大青山和青山河之间,架起了第一座可承载重型大卡车的钢筋水泥大桥,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通了大公圩通往县城的首条公路,从此结束了圩区对外封闭的历史;继而在圩北护河镇与姑溪河对岸的围屏乡架起了一座长达400多米的高等级钢铁大桥,并修建了一条直通大公圩南大门乌溪镇的高等级六车道水泥路——围乌公路,北与县城及南京、上海的省道、国道及宁芜铁路相连接。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在圩东与南圩及江苏高淳之间建起了一条东西向公路与大桥。进入新世纪,在当涂县城东郊凌云山与大青山之间又建起了跨越姑溪河、总长度达700米的钢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桥结构的一级公路景观大桥,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的水位。这座大桥的通车,大大缩短了大公圩与县城、马鞍山市的距离。同时,在圩南重镇乌溪镇水阳江上架起了可直达芜湖、宣城、安庆、武汉、合肥及南京市高淳区的高速公路大桥。本世纪初兴建的马芜高速公路以及宁安高铁,从北到南又有两座重型钢铁大桥飞架姑溪河与青山河上,如同给古老的大公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圩内纵横交错的湖河港汊,以银链一般的水泥公路和桥梁连接起来。所有村庄和居民点早已实现了“村村通”的水泥路。每个乡镇都有直达当涂、马鞍山、芜湖、宣城、合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公交和长途客运车。如今回故乡的公交车几分钟一趟,个把小时就能直达,故乡的侄孙开私家车接送我和老伴回乡,只需50分钟就到了。

回一趟故乡需要折腾一整天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新闻推荐

秋冬应季蔬菜扎堆上市 马鞍山菜价应时而落 山东灾后补种菜陆续上市很快就能吃上便宜的西红柿了

吃了几个月的高价菜,最近有没有感觉到“菜篮子”轻了点?11月4日,记者逛市场发现,随着秋冬应季蔬菜的上市,马鞍山菜市迎来“降...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