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拥抱森林:触得到的传承

马鞍山日报 2018-04-17 10:14 大字

■文/黄莹方燕图/陶建部分图片由市农委提供

自古以来,人类和树木就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森林是人类的发祥地,人类从森林中走来。绿色所赋予人的,不仅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苏东坡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看见路边的香樟树和桂花,就会倍感亲切,因为它们是马鞍山的市树和市花;提起濮塘的千年古银杏和和县的“气象树”,就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因为保护好它们是每个人的责任;每逢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总会热情地卷起衣袖和裤管挥锹植树,因为这不仅是在造绿,也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类和绿色的情缘也越发深厚,绿色已然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爱绿、造绿、护绿,建设一批义务植树纪念林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人文景观,加强绿色生态科普教育,越来越多的市民学习、了解马鞍山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兴趣在日渐浓厚,对城市的认

同感与自豪感也在与日俱增。

树影婆娑古木参天全民爱护传承古树文化

步入马鞍山,热闹的街道旁,香樟树绵延成排,注视着日出日落;城乡山冈中,香樟树亭亭如盖,撑起了一方天空……深扎土地的根系遒劲粗壮,郁郁葱葱的树冠绿染诗城,香樟树以其坚强、温暖的形象成为马鞍山“市树”,寄托着马鞍山人无限的乡愁。与香樟相伴而生的是街角巷尾的“市花”桂花,作为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桂花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金秋十月,花香四溢,满城飘香。闻到桂花香,游子心就得到了安慰。

千年红杨树,位于当涂县湖阳乡西峰村西。据西峰村村志记载,此树始栽于北宋年间。经专家鉴定:古树学名重阳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红杨王”。该树高20余米,干围7.5米,树冠荫庇400多平方米。古红杨虽历经千年风雨,大火焚烧,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发,被老百姓奉为神灵,立为祈福保安的富贵树。在和县石杨镇高滕行政村的山坳里,有一棵“气象树”。此树高约10米,树围3米多,树冠覆盖面积100多平方米。县林业干部定它是小叶榆,年龄已超过400岁。此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竟然可以预报气象。人们根据此树每年发芽的早迟和树叶的疏密程度,可以推断当年是涝是旱,还是雨水适度。

濮塘风景区白母园景点内有一棵雌性银杏树。这棵植于唐朝的古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她高约24米,树径2.9米,树围9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00平方米。虽然历经沧桑,但这棵银杏每年仍会浓荫如盖,挂满白果,引来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观瞻祈福。

马鞍山的古树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市共有古树170株,其中一级古树7株,二级古树16株,三级古树147株。这些古树名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善待古树,就是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马鞍山市三次启动全市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等,全面掌握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对120多株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

该市各地还根据需要设置防护栏,围砌点石,保护古树的生长环境,并在每棵树上悬挂宣传牌,宣传古树相关知识和保护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由于风雨、冰雪、雷电等恶劣天气对古树的破坏。面对景区里的12株百年古树名木,采石风景区更确定了专业人员加强对古树名木的复壮和养护管理,全年保持古树的排水畅通,定期松土、锄草、施肥、修剪、打药驱虫,防治病虫害,促使古树茂盛生长。

“有古树的地方才是文化的,有古树的地方才是生态的。”在城市规划中为古树们留下一方生存的天地,在城市发展中倾注力量去爱护,现如今,一棵棵古树岿然不动,古老的身躯里依然蕴藏着生命力,穿越历史与蓬勃的马鞍山并肩共存、共同成长。

生态接力代代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走进马鞍山林场,绿树成荫,遮天蔽日。香樟、枫香、广玉兰、银杏等等,众多的树种在这里“安家落户”,也静静地发挥着自己“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守护着马鞍山这一方水土。

在林场内的小家山山脚下,一块“马鞍山市义务植树基地”的纪念碑十分引人注目。据林场场长韩兵介绍,作为马鞍山重要的义务植树基地,林场多年来迎接了市内各行各业无数的人们前来义务植树,小家山的“双拥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山上的158亩香樟树和枫香树是2015年3月份栽种的,现在都已经长得很高了,山上郁郁葱葱,满眼绿色。

指着远处的珍山、德山、铜山,韩兵说,这些山上的树木有的是自然生长的,有的是近20年来义务栽种的,它们都是珍贵的生态资源,有效发挥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国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所以林场的职责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以前的靠砍树卖木材换取经济效益到如今的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主,结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一心一意把树栽好、管好。目前,林场的树木已经达到了饱和,森林防火和养护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工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绿造绿,马鞍山人的生态接力一刻也不曾停歇。林场西南边,雨山区佳山乡前庄村,宁安高铁旁,一片新复垦的土地已经栽种上了树木。远处,“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推动增绿增效增美”十六个大字格外显眼。林间,“市直机关义务植树点”、“巾帼林”等纪念林的牌子也竖起来了。今年3月份植树节期间刚刚栽种好的树木仿佛一个个士兵,整齐地排着队,在微风中和人们频频点头。

据雨山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眼前的这一片土地总面积约为196亩,以前是宁安高铁倒场,刚完成土地复垦,目前已栽种红叶石楠6000株,桂花1000株,香樟1000株,还有高杆女贞等树种,接下来还将继续栽种,将这196亩土地全部栽上绿树绿植,到来年春天,这里又将是一片全新的景象。

目前,马鞍山已建有先锋林、八一林、工会林、青年林等纪念林基地2554公顷,并已将纪念林基地建设活动推广至全市范围。根据城乡生态建设和绿化美化的实际需要,按照交通便捷、规模连片的原则,马鞍山将继续选择适宜的地点建设纪念林基地。

按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未来,马鞍山还将在大青山、小黄山等地采用近自然的理念,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多树种搭配,建设森林结构合理、生态功能完善、森林景观优美的纪念林基地;与城市绿化美化、生态旅游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根据巾帼林、共青林等不同建设类型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树种,通过乔、灌、花、草合理

配置,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并在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设立公益性宣传标牌,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马鞍山市纪念林基地建设活动情况。纪念林基地建成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社会、学校也将开展各类植树活动,并定期对纪念林基地进行维护,确保其成活率。

力推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化品质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马鞍山不少中小学师生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濮塘烈士陵园,为烈士送上鲜花,表达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的缅怀。在青山绿地中,在严肃的祭拜仪式中,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眼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目前,马鞍山市建有濮塘门帘山、凌家滩遗址研学基地2处科普教育基地;濮塘烈士陵园、华阳洞风景区等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于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开展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

以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作为传承历史文脉与弘扬生态文明的媒介与载体,马鞍山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个供市民学习历史、了解生态的休闲活动场所。如在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公园、主题园区等场所增设科普展牌、科普长廊、科普标识等宣教设施,打造一批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教学科研为一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所;在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宣教场所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宣传教育设施建设水平,突破以陈列文字、图片为主的传统展示手段,通过声、光、电结合的形式,增强宣教设施的体验性与互动性,以多元化的信息、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形成强烈的感官震撼,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文化科普活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增加其对马鞍山城市文化的认知度。定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等,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学习交流、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从小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生态文化场馆与主题园建设也为马鞍山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已建成的马鞍山市博物馆、护城河龙舟广场、凌云山森林公园、濮塘森林公园等多个文化场馆,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市民前往,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和绿树成荫的宜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化品质是其应有的题中之意。接下来,马鞍山还将以城市公园、街区广场为重点,坚持文化传承与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并重,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新建和改造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郊野公园,建设森林体验基地、森林养生基地等;规范提升宣传标语与解说词,在公园出入口、主干道等人员流动大的地方设立展示牌、宣传标识、道路指示牌等,增强文化宣传设施的宣教展示功能。具体来说,在博望区、含山县、和县等区县以展示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为目标,以城市历史演变、岁月变迁为主线,建设文化科普场馆。利用多功能展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集中宣传展示马鞍山市悠久绚丽的城市历史,“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提升市民对马鞍山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滨江公园、太白生态园、护城河龙舟广场等文化场所,通过减少路面硬化面积,加宽广场四周的绿化带,增加彩叶植物的使用等措施,扩大绿化覆盖率,改造提升绿化品质。同时加强解说、标识系统建设,在游步道两侧增加宣传标语,制作动植物介绍板、生态文化展示画册、摄影集等,宣传普及生态文化;依托濮塘森林公园、凌云山森林公园等森林资源丰富和生态文化优势明显的区域,融入李白诗歌文化、民歌文化等,建设郊野大型生态文化园,重点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与历史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森林旅游,开展集游览、观赏、休憩、娱乐、科普、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文化科普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游客学习了解生态文化的兴趣。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让湿地生态文化永流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著名诗人杨万里描写西湖荷花美景的名句,在马鞍山,就有这样一处堪比西湖观荷的胜景,那就是位于含山县陶厂镇的大渔滩湿地。

大渔滩湿地公园面积约1.24万亩,其核心区域大渔滩湿地面积约2000亩,大约在350年前形成,是江淮之间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片典型的滩涂湿地。这里生长着物种丰富的

水生动植物,每当夏季,遍地是碧绿的荷叶,争芳斗艳的荷花,“荷花菱蔓满全湖,翠鸟依依醉碧波”的美景逐渐被周边市民所知,吸引了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消暑观光。

按照规划,大渔滩湿地公园将设计成六大功能分区,分别为观光旅游区、休闲娱乐体验区、新农村社区、物流加工区、荷花游览区和粮食高效种植区。目前,已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而投资1000万元的大渔滩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和总投资148万元野菱原生境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也已完成。

与大鱼滩湿地遥遥相对的是著名的石臼湖湿地。作为长江下游唯一的通江湖泊,石臼湖是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区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淳的界湖,总面积207.65平方公里,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地和珍贵的生物资源保护区。1990年,石臼湖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被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区面积16万亩。

马鞍山市现有湿地总面积96699.59h㎡,占全市总面积的23.88%。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为人居环境提供了生物多样性。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马鞍山加强了市域范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建成了当涂石臼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渔滩省级湿地公园,还建成了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太白省级森林公园等3处森林公园。同时,为保护修复河流功能,马鞍山的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林区都有了自己的“管家”,市域沿江各县、区均建立了三级河长体系,长江马鞍山段共设县、区级河长6名,乡(镇、街道)级河长11名,村(社区)河长40名,体系之完备、覆盖面之广、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作为孕育人类文明的栖息地,珍贵的湿地生态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文化服务,让人们在尽享美景、愉悦身心的同时,也给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2018年马鞍山市林业工作要点》,今年,马鞍山还将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马鞍山市2017-2030年湿地保护规划》,督促各县(区)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大力加强以石臼湖、大渔滩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湿地保护工作,严格规范湿地用途管理,严肃惩处破坏湿地行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同时,加强重要湿地和自然湿地的保护与修复,积极研究制定出台《马鞍山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

主办单位:马鞍山市农业委员会马鞍山日报社

总策划:窦念华刘斐

总统筹:李霖张承学王贤俊

策划统筹:谷雨陶宏文

新闻推荐

■政务动态

◇4月10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钱沙泉走访联系企业安徽三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4月10日上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善武前往和县茂轩建材、海顺化工固废现场,实地督查固体废物非法转...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