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眼里的戏剧大师曹禺:一个被美吸引的悲观艺术家

华西都市报 2020-06-21 02:46 大字

万方。

《雷雨》是曹禺最著名的作品。但在自己的作品中,曹禺最喜欢的不是《雷雨》,而是《北京人》。这也是万方最喜欢的,甚至戏剧圈里很多人都认为《北京人》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顶尖的。在这部作品中,万方也看到了父母爱情的影子,“《北京人》大概是1940年写的,它的诞生和我爸爸妈妈相遇、爱情的爆发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以方瑞为原型

万方说:“《北京人》中的愫方实际上是以我妈妈为原型。愫方的性情,她喜欢画画写字,她静静的淡淡的忧伤,对人的一种奉献,都是从妈妈的形象来的。‘愫’是取自外婆的名字方愫悌,‘方’是爸爸妈妈好了之后,爸爸给她起了一个名字方瑞。”

曹禺曾把巴金先生的《家》改编成话剧,里面鸣凤和三少爷觉慧说:“这脸只有小时候母亲亲过,现在您摸过,再有……”三少爷问:“再有?”鸣凤回答:“再有就是太阳晒过,月亮照过,风吹过了。”曹禺告诉万方,这些话其实都是她妈妈给爸爸说过的。

作为曹禺和方瑞的大女儿,万方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觉得父母情感是隐私。尽管多次被询问,她此前从未谈起。直到她下决心,用最真实真诚的态度来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她在新书《你和我》中收录了曹禺和方瑞之间的情书。她追寻父母备受争议的热烈恋情,直面父母后来对药物的依赖,甚至被药击垮的悲惨现实。

为什么又愿意写自己的父母感情,万方说自己也“很难说清转变因什么而发生,但确实发生了,我觉得我要写妈妈,与其让别人道听途说地写,为什么我,她的女儿不写呢?问题是怎么写?其实有一点我是很清醒的,要写就要真实,否则就不写,我不能容忍一点自我欺骗。所以问题不是怎么写,而是敢不敢。就是说足足花了十年时间,我才有了面对真相的勇气。写完这本书,挖出了深埋心底的隐痛,我发觉自己变得比以前强大了,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好。”

被父亲拎出剧院

万方小时候,父亲曹禺经常带她和妹妹去看戏。她记得有一次是跟他去看《雷雨》。那时候万方还没上小学。第三幕电闪雷鸣,万方被吓哭了。平时对孩子很温和的曹禺,听到女儿在剧场里哭,“特别粗暴,一下子把我拎起来夹在胳膊底下,蹬蹬蹬跑到剧院外面的侧厅。他那种粗暴的动作把我吓着了,我都忘了哭。在侧厅里,他又恢复平时温和的样子,说大家在看戏,不要在里面哭。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剧场舞台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不能打扰一点儿。”

曹禺晚年,万方经常陪伴在他身边,看到了他的痛苦,“痛苦来自于他写不出东西。他那时候有很多头衔,主席、院长,他排日程的记事本上,写得满满的。但他并不高兴,每天出去,风风火火地回来,衣服一脱往沙发上一坐,人疲惫不堪。”

在创作后期,曹禺一直陷入在某种“创造的焦虑”中而难以自拔。万方也理解父亲为什么写不出作品,“既然是一个真诚的人,一旦不允许他真诚的时候,他的创作也就彻底终结了,“很简单,看他的作品。他只会用一种方法写作,就是把全部真诚倾注到作品里,当不能真诚表达自己的时候他就什么也写不出了。”

万方对自己的父亲有很深刻的认知,也不讳言自己的爸爸“不是一个斗士,也不是思想家,他生性脆弱,极度感性,时刻会被美好自由的感觉所吸引,内心却又悲观,是一个彻头彻尾、如假包换的艺术家。他胆小,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说过许多错话,假话,违心话,但是他的心始终真诚。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他,那就是这个词了,真诚。”

“揭穿”家的真相

万方写父母的勇气,也得到同行的高度敬佩。编剧龚应恬说:“有谁愿意直面历史中真实的自己?有谁忍心揭穿家的真相?……只有万方。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很多场合,她一次次跟我说起她的这个耿耿于怀的计划,又一次次地退却、搁置,今日见书正如与她久别重逢,正如她又一次地痛心说来。万方的勇气,诚实,释放,释然。”

《收获》杂志编辑王彪说:“这是我读过的最震撼的非虚构作品,万方写她的父亲曹禺和母亲邓译生(方瑞),如此真切而心痛!晚清以降,经历民国直至建国后的生活,两个家族里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挣扎,万方敢于写出我这样作为一个读者都无法直面的真相与隐情,她的勇气太了不起了。在我心目中,她一直是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虽然不被评论界注目。”

戏剧导演王延松赞美万方,“你让我看到文学与人最终的弥合是多么的美好!《你和我》,它将成为我进一步解读曹禺经典作品的一部分。”

万方说,这是一本她这辈子必须写出来的书,她也相信父亲曹禺会支持她,“要以一颗尽可能坦白的心灵去写。爸爸,我相信你是支持我的,会给我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全人类,只有他,我的爸爸,和我心心相通,我的所有感受他都会懂,会明白,只有他。当看完一出戏,心头激动,感觉自己和世界都变了样;当傍晚来临,眼看着金灿灿的夕阳倏忽间退去不见,人不由怔怔的;当站立月下,月光那么明亮,银白的世界激起心头一波莫名的欣喜……所有这些我知道爸爸会明白,他什么都明白。我们俩想的一样,感受一样,他和我的生命一定是用了很多相同的材料。“

互为镜子的人生

跟自己妹妹谈到正在写的这本书,万方说自己最大的追求是真实。妹妹说:“你知道的根本不是真相,只是一些碎珠子。”万方承认妹妹说得对,但是她并不会放弃追求真相,“我必须在碎珠子之中寻找。真相就存在于寻找之中,寻找的行为不也是一种真实么。”因为她相信莱昂纳多·科恩在他的《颂歌》里唱的:“一切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万方自幼受父亲曹禺影响,对文学、戏剧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小说、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代表作有小说《纸饭馆》《空镜子》等。电视剧作品有《空镜子》《女人心事》等,电影剧本作品《日出》《黑眼睛》,舞台剧本《冬之旅》《新原野》等。

一手写漂亮的小说,一手写收视率极高的剧本,万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多面手。她擅长描写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笔法细腻。既有流行小说的好看,又有纯文学的品位。由万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空镜子》自2002年起热播荧屏数年,沉淀成经典。《空镜子》讲述一对姐妹截然不同的人生。妹妹单纯但不傻气,姐姐聪明但不恶毒。漂亮的姐姐为了比世界还大的野心不择手段地索取;乐天知命的妹妹为了单纯微小的愿望心甘情愿地付出。每一次的对话都是两种人生观的对峙。妹妹和姐姐无数次在人生、感情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姐姐聪明而泼辣,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妹妹平凡而善良,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然而,她们都坚信对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坚信对方都是糊涂的人。妹妹在姐姐的光环里不断审视着自己的渺小,羡慕她的精彩;姐姐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恣意妄为,活色生香。《空镜子》的名字暗喻俩姐妹互为镜子的人生。她们互相为镜子,在彼此的身影里寻找自己所缺失的、丢弃的、渴望的。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倪为公书唐宋词一百首》成都首发

1925年生于上海崇明,20世纪40年代来到四川投身革命,执教立信会计学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大西南之时,他受中共地下党派遣,辗转重庆、成都、泸州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倪为公不是他的本名,他原名倪泳,“为公”是他从事革命工作后为掩护身份改的名字。1950年代,因时代原因,他长期蒙冤逐遣到川南叙永、古宋等地。在泸州乡野的40余载,倪为公精研历代名碑名帖,形成个性鲜明的倪式书风,被誉为“铁线狂草第一人”、“书仙”。2015年4月13日,倪为公在四川泸州因病去世,享年91岁。人虽逝,书犹在。倪为公通过书法,通过艺术,与命运和解,与自己和解。他的艺术和人格馨香,依然泽被后人。

6月18日,由省文联主办,省书协承办,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四川美术出版社等单位协办的“《倪为公书唐宋词一百首》首发式”位于成都成华区的福宝美术馆举行。省文联主席郑晓幸,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侯志明,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戴跃,《倪为公书唐宋词一百首》出版方四川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王东,以及何开四、伍立杨、谢季筠、洪厚甜、李杰、牛放、聂作平、舒炯、徐德松、郭强、林峤、王道义、龚小膑、刘德扬、刘健、赵安如、齐建霞、纪烈华、虞潜、杨帆等省内资深书法家、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倪为公弟子何平等人都悉数出席,纷纷向倪为公这位书法大家表达自己的敬意。上海市崇明区是倪为公的故乡,为此,上海市崇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唐超良也发来贺信。

该新书发布会由倪为公入室弟子、书法家杨宗鸿主持。他也是《倪为公书唐宋词一百首》的主编。这本书法集,凝聚着杨宗鸿对恩师的回忆。这是1992年春天,在泸州。杨宗鸿还在天池中学执教,倪为公在他家借住。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倪为公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中的内容进行书写,之后封存在杨宗鸿家中。20多年后,杨宗鸿再次翻阅这批作品,心情激动,“先生写这批作品的时候67岁,身体、精神、艺术状态各方面都处于非常旺盛的时候。心手双畅,幅幅精妙。”于是,他细心将之整理成书。这就是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倪为公书唐宋词一百首》的由来。

出现在首发式现场的辞赋家何开四,对倪为公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在我看来,倪为公先生真正是书法界一代宗师。他做到了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特别善于在书法上创新创造。很多人通过临帖临碑,可以写很不错的书法。但是要真正做到有所创新,成为一代宗师,是极少数人。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如果书法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就会出现庸俗的现象。这就到了向民间学习,向老百姓学习,向大自然学习的时刻。倪为公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常年隐居乡野,淡泊心志,真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我认为这种艺术探索精神,值得书法界好好学习。”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学校锦旗送官兵 饮水思源帮扶情 叙永县人武部帮营山镇太康村小学解决饮水问题

叙永县人武部工作人员协助施工◎黄安华刘韧文/图近日,泸州市叙永县营山镇太康村小学负责人陈昌勇,将一面印有“解困济难情...

叙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叙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