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土地种雷竹 荒山变成“聚宝盆”

泸州日报 2020-05-18 09:23 大字

□ 周超文 曾运吉

走进纳溪区丰乐镇马村六组和七组,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山地,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雷竹所取代。同行的丰乐镇党委书记易祖奇高兴地介绍说:“村民把这些荒山地流转给泸州通水农业有限公司种植雷竹后,不仅让荒山地披上了绿装,部分流转土地的村民,通过务工还有了双份收入。如今,这些荒山地每年仅春笋每亩就要挖3000斤左右,亩收入超过4万元。”

流转土地种雷竹村民有了两份收入

近段时间,在马村的1000亩雷竹基地里,一根根粗大、皮薄、肉厚的雷竹笋破土而出,数十名采笋工人熟练地拿起铁锹将一根根雷竹笋拔起,放入竹筐。“我们都是六十岁左右的人了,在外面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现在把山坡荒地流转给公司种植雷竹,我们又在基地打工,不仅可以看守老屋,一天还有80元的务工收入。”正在挖笋的65岁村民李正华喜滋滋地说。

以前,马村是典型的无资源、无区位、无资金的“三无”山村,村民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马村在纳溪区林业和竹业局的支持下,依托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合雷竹种植的优势,村“两委”主动出击招商。2015年,马村引进了泸州通水农业有限公司,以流转土地的方式,按每亩250公斤谷子的费用将六组和七组的1000亩荒山地全部种植雷竹。

李正华是马村的留守老人,在泸州通水农业有限公司未进村种植雷竹前,他家的5亩山地撂荒,任由杂草丛生。公司进村后,他将5亩山地出租后,不仅每年有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同时他到公司务工,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工资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像李正华一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两份收入的村民,在马村六组和七组就有20多人。

冬笋+春笋荒山地变“聚宝盆”

“我们公司之所以到马村流转土地种植雷竹,除了该村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合雷竹生长外,也因为雷竹笋的高回报率。”泸州通水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大祥介绍说。

据了解,雷竹笋皮薄肉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要想从雷竹种植中获得好收成,必须讲究科学种植,让雷竹产出率最大化。”胡大祥说,雷竹笋一年可以采收两季,即冬笋和春笋。因此,必须严格管护,尤其是每年10月开始培育冬笋这一季,更要掌握其种植技能。

为让雷竹种植实现产出最大化,从2018年开始,在进入10月后,泸州通水农业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利用稻草、糠壳等对雷竹进行覆盖,利用反季节栽培技术培植冬笋,让市民在春节期间吃上美味的鲜雷笋,也让公司盈利颇丰。

如今,历经几年的科学管护,马村的千亩雷竹已进入盛产期,春笋和冬笋两季的亩产量至少在1500公斤以上。“这两年,每年1月挖冬笋,3月初至4月底挖春笋,我们每天都要组织20多名工人来挖,最多每天能采竹笋1万斤左右。尤其是3-4月这段时间是春笋产出的旺季,不仅亩产量高,而且每斤雷笋的批发价格在15元左右,亩收入4万余元,并畅销北京、上海及沿海一带,基本不用为销售犯愁。”胡大祥介绍说。

小小雷竹,通过采挖冬笋和春笋两季,亩收入就在7万元左右,一举让昔日的荒山地变成了“聚宝盆”。

新闻推荐

复课!西南医科大学迎来首批返校学子

西南医科大学为返校学生发放“健康包”。谢明雄摄本报讯(谢明雄王友聪记者刘墨)红外线测体温、出示健康码、填写表格、领取...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