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希望 北往幸福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5-21 06:46 大字

渡改桥远景。

□王超明 李秋维

特约通讯员 金其云 文/图

“代老板,我有8头生猪可以出栏,你明天来帮我运出去……”近日,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河坝村生猪养殖大户李霜降说,以前没有桥,每次出售生猪都要绕很远的路。如今家门口渡改桥修好了,每头生猪仅运输成本就节省200元左右。

纳溪区有大小河流138条、水库39座,发达水网体系孕育滋养着风景秀美的纳溪,却阻碍广大山区群众出行方便。为解决群众出行难,自2015年以来,纳溪区整合资金1.5亿元,启动渡改桥项目建设。目前,6座渡改桥竣工通车,2座渡改桥正有序推进,2座渡改桥正在筹划之中。

民生桥

村民告别“过河难”

笔者来到纳溪区上马镇时,正赶上村民赶集的日子。

一大早,横跨永宁河、直通上马镇的真金滩渡改桥便迎来上学的学生和赶集的村民,来来往往的群众让这座渡改桥变得非常热闹。

“没有修桥之前,400余名小学生只能坐船来上学,如果遇到汛期,他们只能在家里学习,就算考试都只能放弃。”上马镇中心小学教师吴志强说。

直线100米路程,如果汛期不能坐船,学生上学、老人看病、村民赶场非常困难。“永宁河像一条玉带,将上马镇江田村、海蚌槽村,护国镇洞子村、沙田村、洋房村的近万名群众与上马镇分隔开来。长期以来,村民要出村,必须坐船。不管是上学、就医还是买农资、运输农产品,船停摆了,什么事都干不了。”谈起没有桥的种种不便,上马镇江田村党支部书记王天直摇脑袋。

2015年9月,真金滩渡改桥项目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16年10月,真金滩渡改桥竣工投用,5个村的村民奔走相告。当地群众纷纷表示,桥修好之后,出行再也不用坐船了,不仅方便,还非常安全。群众发自肺腑地说:“渡改桥是生命之桥、民心之桥。”

致富桥

竹片枇杷运出去

笔者在纳溪区棉花坡镇双河场渡改桥上看到,金凤村一组村民孙基奎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货车往竹片加工厂驶去,车上载着满满一车西风竹。而在3年前,他做梦也不敢想山里的竹片能变成“金元宝”。

“我家有竹林30余亩,每年砍伐竹林60余吨。没修桥之前,竹片送人都没人要。2016年,渡改桥修通之后,每吨竹片可以卖500多元,仅竹片一项我家就增收近3万元。”谈及今天的幸福生活,孙基奎的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棉花坡镇金凤村七组枇杷种植大户宋义才说:“以前没有桥,只能请村民肩挑背扛将枇杷运过河之后,再装车运到城里卖,不仅运输成本高出许多,枇杷也压坏很多,卖不出好价钱。”宋义才说,辛苦干一年,只能略有节余。笔者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不通车带来的无奈和辛酸。

渡改桥修好之后,宋义才的枇杷刚刚成熟就吸引大批客户和市民驱车前来购买和采摘,供不应求,宋义才年收入近10万元。

据悉,金凤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发展产业受限,青壮年只能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2015年,双河场渡改桥项目启动之后,村民们纷纷返乡发展种植养殖业。

如今,双河场渡改桥沿线已发展1000余亩枇杷,600余亩茶叶,700余亩柑橘,700余亩凤凰李、蜂糖李等特色产业,5000余名群众受益。

产业发展起来后,优质的土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输出来,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民们盖起小洋楼、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村民都说:“渡改桥是希望之桥、致富之桥。”

摆渡船

成为村民的回忆

纳溪区大渡口镇栗木村7组村民屈生富,今年62岁,过去每天坐船到湖对岸的自家田地里干农活,从老式的木船到钢制船,屈生富一路从青年走到花甲之年,也见证着渡口的历史变迁。

“每天清晨,我与村民一道坐摆渡船到湖对面劳作,晌午时分,又将农产品运到摆渡船上,再挑回家。”屈生富说。

大渡口镇栗木村7组共有村民近100户,湖水将他们的家与田地分隔开,村民如果不坐摆渡船,就要绕行10多里才能到达湖对岸干农活,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受到影响。大渡口镇栗木村党支部书记黄同兵说。

2017年,凤凰湖双河口渡改桥竣工投用,村民坐摆渡船到田间地头干活成为历史。

随着一座座渡改桥建成,昔日繁忙的渡口成为周边群众观赏的风景,给渡改桥沿线村民留下了一个个回忆。

新闻推荐

整治烧烤店扰民 还得从制度上下功夫

◎黄勇/文闻扬/图近日,市民李先生向媒体报料,在江阳区龙驰路停车场十字路口处,有几家烧烤店每天经营到凌晨,噪音不绝于耳,给他...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