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里破茧成蝶 记在改革开放征途中前行的泸州博物馆

泸州日报 2018-12-27 11:01 大字

现代、大气的泸州博物馆。泸州博物馆供图

■洪叶 本报记者 梅影

2018年11月26日,从刚刚降下帷幕的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上传来好消息:泸州博物馆首次参展博博会取得圆满成功。与此同时,在“后方”的泸州博物馆,一场展示改革开放宏伟业绩的重磅展览——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展”正拉开序幕。

从1984年建馆之初的狭小馆舍到现今五大馆区辐射、占地50余亩,集收藏、保护、展览于一体的地市级综合性城市博物馆群;从建馆之初屈指可数的馆藏文物到目前品类齐全、底蕴深厚的逾万件文物精品;从“足不出户,门可罗雀”到“流动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从单一、古板的“看展览”到体验、感受、参与度十足,活力、魅力、亲和力并存的智慧化博物馆……泸州博物馆一路走来,凭借的是坚实的脚步,奋发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守望的初心。

如今的泸州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全国文物先进集体、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平台示范点、省级爱教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省三八红旗集体……功能与荣誉,是对实力和成绩的证明。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它是几代文博人奋斗的结晶,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泸州博物馆的发展,搭乘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借力的是政策利好的东风。

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和旧馆改造的典范之作

改革开放前,地处川南一隅的泸州,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1984年泸州博物馆成立,无论是建筑功能还是陈列展示都很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泸州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打造一个典藏文化历史的“文化会客厅”,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让归家的游子有乡愁,成了亟需解决的课题。

泸州博物馆中心馆建于2000年,一代泸博人创建了当时领先于周边市州的中心馆。经过多年的争取和努力,中心馆于2017年12月完成空间改造和陈列提升,以“名城—名人—名作”三条主线贯穿展览,成为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展陈新颖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被专家评价为“旧馆改造的典范之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 2015年开始了30年来的首次大修,于2017年完成布展并重新对外开放。

位于洞宾亭的泸州市石刻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进行了修缮;泸州地标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塔也于2017年完成了本体维修,其附属建筑及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维修也将于2019年启动。

泸州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泸博人一如既往的关怀和扶持。无论是改展过程中的现场指导,还是日常工作的关注嘱托,都能感受到强大后盾的力量。

各馆区重新开馆后,优美的参观环境迎来络绎不绝的观众,年接待量为十余万人,为丰富展陈内容,在常设展的基础上不断引进特展,先后引进 “天下文宗·共赏‘慎’景——杨慎诗意书画精品展”、 “清风徐来——绛云草堂藏清代扇面展”等,精心策划的特展带给观众美好的观展体验,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文化盛事。

泸州博物馆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2013年在广州成功举办“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2014年纪念蒋兆和诞辰110周年,入展国家博物馆蒋兆和作品展;2015年《抗战泸州展》入选首个全国博物馆展览季。

科研引领的文物“医院”和守土奉献的泸博人

近年来,泸州博物馆文物保护强调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2012年,泸州博物馆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现了部分珍贵文物微环境调控,成功列入“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平台示范点”。

2014年—2016年,泸州博物馆与四川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馆合作,对石刻艺术馆藏石刻和字画文物进行科技保护和维护。目前,泸州博物馆建有泸州地区唯一的石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中心和字画修复中心,为提高泸州地区石质、字画文物科技保护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泸州博物馆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加强藏品研究,在本土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泸州博物馆馆藏精品研究》等相继出版;《泸州清代墓葬石刻》等50余项课题成功结项;与中央美院、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等合作,成为其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

泸州博物馆团队是一支年轻化、有活力的队伍,在2007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2011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泸州博物馆人全力投入其中,在全省率先完成任务。泸州博物馆被授予四川省“一普先进集体”称号,两名职工分别荣获全国“三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一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流动的文化快车和闪亮的文化名片

在泸州博物馆,活跃着这样一群“小黄人”:他们身着醒目的明黄色志愿者服装,带着沉重的装备,把展览送往校园、社区、乡野。这就是备受广大市民欢迎和喜爱的“泸州市流动博物馆”。

2012年,泸州市流动博物馆正式成立,这是全省市州首家流动博物馆。在当年的“5·18”活动中,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泸州市流动博物馆活动情况。泸州市流动博物馆自成立以来,深入三区四县,迄今共为基层群众带去几百场展览,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泸州博物馆积极与社会各界联动,2011年推出了志愿者和 “小小讲解员”服务活动。如今,志愿者服务已成为该馆一项特色工作,在册志愿者有100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7岁的“小小春芽”达65人,年均服务观众逾万人次,成为博物馆社教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泸州博物馆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先后与四川大学等17家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成立起一个个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基地。

长期以来,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是“供奉于神坛”的所在,如今的博物馆,是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大课堂,公众可以参与、体验、互动。

创意输出的梦工厂和可带回家的博物馆

泸州作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围绕“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目标,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强泸州文化品牌上着力,让文化渗入市民生活中。泸州博物馆依托泸州特色文化,研发了20多款创意独特、设计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2015年举办首届“意传·宋纹饰的演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系列产品先后参加泸州2016年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和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受到原文化部产业司好评。2018年先后参加泸州市“人才+”主题成果展、西南商博会,获得良好效应。2018年11月23日,泸州博物馆首次参加第八届博博会,在博博会上展示了宋代石刻、馆藏书画、蒋兆和艺术、长江文化、酒文化及文创特色产品。“报恩塔3D益智拼图”、 “麒麟盛点”糕点系列、“带酒香”文艺包、“泸博之韵”伞等文创产品受到公众热捧。展馆引来中国博协文创专委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众多文博同行前往展位交流,并发出展览邀请。

后记》》

泸州博物馆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奇迹。她是泸州市发展的缩影,是城市变迁的印记。“春风影里乾坤大,无限江山开画图”。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泸州博物馆将继续立足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原创性展览、学术研究、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四位一体”的原创性文化输出,为泸州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做贡献。让我们持续期待好消息:2019年春,泸州博物馆将开启又一个大型特展——古琴展。让我们以此为序曲,用清音雅韵讴歌改革开放,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新闻推荐

最美城乡 幸福江阳

□文/张婷图/刘学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江阳区高歌猛进,坚...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