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城乡 幸福江阳

泸州日报 2018-12-27 10:59 大字

□ 文/张婷图/刘学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江阳区高歌猛进,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回望40年,江阳区史无前例地发展变迁,亘古未有地腾飞崛起: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现代产业高歌猛进、城乡发展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巨大变迁不胜枚举。这40年,成为江阳区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

“老旧城区”到“新兴半岛”“广袤农村”到“现代乡村”

“泸州有座钟鼓楼,半截陷在天里头。”改革开放初期的泸州,位于江阳区的钟鼓楼是城区数一数二的高楼,主、次干道上的“汽包车”是最抢眼的交通工具。

1984年7月16日,泸州市中区建区,城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8万人。1996年1月26日,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699.58元。

1977年末,泸州长江大桥在改革开放前夕安放下了奠基石,该桥1982年建成通车,成为当时全国跨长江最长的公路大桥。此后,沱江二桥、沱江一桥复线桥、国窖大桥、沱江三桥、沱江六桥相继建成通车,彩虹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但民生受益,也给泸州的发展和繁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江阳区的公园从原来只有1个忠山公园,到坐拥江阳公园、张坝公园等8大城市公园,市民有了新的休闲场所;长江五渡溪、观音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让居民用水更安全;滨江路、白招牌大型停车场竣工投用,停车位不断增加;全区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白加黑”道路畅通;“厕所革命”彻底改变公厕脏臭形象,群众工作生活更加方便……

多年来,江阳区委、区政府主动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如今,江阳区城市面积扩展到62平方公里,人口达66万人,城镇化率达73.5%,成为泸州市“双两百“建设的主力军,“新兴半岛”跃然纸上。

城市在前进,农村也不能掉队。江阳区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高站位、大举措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村民们住上了黄墙红瓦、白墙黛瓦的别墅楼房,房前屋后鲜花绿树,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延伸;在江阳区华阳街道西岸村口有一个高达10米的西兰花雕塑,周围簇拥着4个西瓜和草莓模型,这里是不少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江阳区广袤的农村,改变远不止这些。江阳区聚焦住房、供水、用电、燃气、交通、教育、卫生、文体、基层治理、全面小康十大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推动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江阳区还以“新三会”“新四礼”“好家风”建设为抓手,推动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文明创建、文化育人“四个进村入户”,建成家风馆(廊)18个、“新三会”示范点2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区、学校、社区)示范点11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69个,创成全国文明村镇3个。

“产城分离”到“产城相融”“单打独斗”到“三产联动”

城市发展,城建是形,产业是魂。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位于江阳区茜草街道的“三长厂”(长起、长挖、长液)是江阳区工业发展的印记。上世纪六十年代,西部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三长厂”先后内迁到泸州,并在茜草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市不断扩大,“三长厂”实施退城入园,逐步搬入泸州国家高新区,这不仅让机械行业获得“异地新生”,也为实现产城相融提供了可能。

目光转向第一产业,江阳区告别传统农耕方式,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在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蔬菜大棚,一幅由果蔬拼摆而成的“中国地图”,展示了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成果。江阳区利用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农村引进企业,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的“样板”。

一次次跨越,展示了江阳区专注发展的定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江阳区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主旋律,加快经济发展。

在推进现代农业良性发展方面。2017年江阳区已整合投入5.9亿元,实施农业项目135个;新建现代经作产业标准化基地2.3万亩、高粱高产创建示范片2万亩;实施土地整理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亩。

在推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方面,2017年江阳区新设立3亿元产业引导孵化基金,兑现工业扶持资金1.3亿元,为企业申请用电优惠3500万元、应急转贷5000万元、落实贷款3.2亿元、协调融资6.8亿元。全区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19家;白酒、机械、建材三大产业总产值增长28.5%;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产值突破20亿元。

在推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方面,2017年江阳区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3%。全区新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2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3家;成都银行、广州证券等金融机构落户江阳区,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税收总额增长39%;四川互联网交易大数据中心、京东自采中心四川分部签约落地,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亿元,增长41.2%;2017年,接待游客10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9亿元,增长27.1%。

“半城半乡”到“城乡一体”“城乡差距”到“幸福江阳”

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福利,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江阳区地处泸州市中心城区,曾经呈现出“半城半乡”的格局,城乡差距明显。随着江阳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不断提升,让农村百姓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缩小城乡差距,成为江阳区委、区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

“城市有的东西,要让农村也有;城市居民享受的东西,农村群众也一样享受。”这是江阳区的发展目标,也是江阳区委主要领导的郑重承诺。

江阳区委、区政府将目光聚集到农村基层,坚持把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关注群众所求所需。通过不断分析、归纳,江阳区提出“十个全域惠江阳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域教育均衡、全域安全供气、全域安全供水、全域电质提升、全域农村公交、全域医疗保健、全域住有所居、全域基层治理、全域文旅服务、全域全面小康“十个全域”工程。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江阳区“十个全域”已初显成效:

通过全域公交两年攻坚,江阳区实际完成投资1.6亿元,改造提升道路192公里,在全市率先打通农村公交“最后一公里”。

全域教育均衡,江阳区共新增班额987个,新增中小学学位40705个,新增幼儿班学位5460个,学校大班额基本消除,学前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生活动场所大力完善。

全域住有所居,改造棚户区面积180万平方米,改善20264户城镇危旧房群众住房问题;改造农村危房7301套,改造58万平方米,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新建保障住房2024套,建设12.76万平方米,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

“‘十个全域’我们已经阶段性完成,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提升。”江阳区委主要领导说。

对比改革开放前和现在的生活,江阳区居民唐克群感慨万千:“以前连吃饭都成问题,哪会想到现在能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如今,唐克群不仅在农村有房,在城里也买了房,每到周末她都会带着孙子孙女往农村跑,城里城外的生活,对她而言几乎没有差别。

改革开放40年,江阳区收获颇多,承载了群众厚重的幸福感。接下来,江阳区还将继续接力奋斗……在时光的延续下,江阳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锁定更高更远的目标,昂首阔步,向未来豪迈进军。

江阳区,未来可期。

1984年建区时,全区国民生产总值555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188万元,乡镇工业总产值233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17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99.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元。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

2017年,江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7.8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9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3.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6元。

新闻推荐

龙马潭区:文明始于心践于行

袁为连/制图◎汪静/文龙马潭区委宣传部/图文明于人是一种美德,文明于城是一种风尚。文明始于心,践于行,争做文明创建的引领...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