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泸州市首次增殖放流“电子芯片”鱼 将用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科研课题研究

四川科技报 2017-08-18 10:41 大字

[摘要]将用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科研课题研究

本报讯 8月11日,泸州市增殖放流了5.2万尾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珍稀鱼苗,其中近200尾达氏鲟、胭脂鱼有了“身份证”,植入“电子芯片”用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科研课题的研究,即追踪放流后苗种在野外的生长情况,此举在泸州市尚属首次。

笔者在长江边的增殖放流现场看到,这些待放流的达氏鲟、胭脂鱼的背鳍上方,插入了一个3厘米左右长的黄色标记——“矛标”。除了这个体外标记,体内还藏有“身份证”。

当天放流的最大一条达氏鲟鱼有5公斤多,工作人员在鱼的背鳍上,植入一枚米粒大小的电子芯片——无线射频电子标签。用探测仪接近这条达氏鲟鱼苗一扫,仪器屏幕上就会显示15位的身份号码——“999000000204372”,这与居民18位的身份证号码不同。

“这个芯片,相当于达氏鲟的身份证。有近200条达氏鲟、胭脂鱼样本植入了体内芯片和体外矛标,并记录保存其遗传学标记,保证了其身份的独一无二性,从而更好地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泸州市水产渔政局局长谭德卫介绍,芯片植入体内后,通过此芯片有助于为这些珍稀鱼苗建立生长档案,记录它的祖系、生长发育、繁殖等情况,以便更好地研究、保护。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主任龚全告诉笔者,此次植入电子芯片的达氏鲟、胭脂鱼珍稀苗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体格健壮的大鱼苗,并经过了水产研究所的严格体检。

“有了电子芯片作为技术支撑,便于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及时跟踪掌握放流珍稀苗种的生长繁育情况,回捕了解苗种在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估算统计种群数量,了解其生存环境和增殖放流效果。从而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珍稀鱼苗的配对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省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龚全说,由于苗种的放流时间、放流时的身体情况以及体长、体重、联系方式等数据,都将记录在电子芯片上。无论这条苗种游到何方,身体里的电子芯片都将记录它的资料。

谭德卫还介绍说,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装有“矛标”的达氏鲟、胭脂鱼活体,今后渔民误捕到此类鱼后需及时报告渔政部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将给予渔民一定的物质奖励。由于达氏鲟是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胭脂鱼是国家二级水生保护动物,如果渔民捕杀达氏鲟、胭脂鱼,或用于商业买卖,则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简放鹏 本报通讯员 周超文)

新闻推荐

泸州市公安局龙马潭区分局 龙马潭区交通运输局 龙马潭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关于暂缓在我区投放共享单车的情况说明

广大市民朋友:2017年8月14日晚间,四川拜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我区主管部门同意,自行在我区龙马大道、春雨路、龙南路等路段投放了共计200余辆“拜客”共享单车,由于事前主管部门均未接到该公司将在...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