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吃“技术饭”的新型农民

四川科技报 2015-11-13 07:43 大字

刘四龙是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白云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可是自从他学到了“栽花种草”这门手艺后,老刘就有点不“普通”,名气在十里八村都大了起来。现在老刘的花木基地面积达到了20多亩,年收入达20多万元;还在村里教了十几名“徒弟”,最多的年收入也达到了5万多元。

“懂科技,吃上技术饭,还愁找不到发家致富的路子?”刘四龙说,这两年,纳溪区大力培养“科技型”农民,引导农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一大批“科技型”农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杨香俊是该区天仙镇银罗村有名的“枇杷王”。有了区农业局果技站老师手把手地严格“教学”,他的一手枇杷种植技术吸引了不少群众上门求教。目前,老杨种植枇杷年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是村里“枇杷专业技术协会”的会长,还被评为了“全市农村高层实用人才”。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枇杷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年总产值达5000多万元。老杨已经把自家的“科技之花”香遍了全村群众。

纳溪区在“科技型”农民的培养中,注重发挥党校、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等阵地的作用,从科研院校和有关技术部门请来专家,通过“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班”“科技入户”等载体,实施“点菜式”培训模式,让农民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见得到实效。今年,全区就已举办蔬菜、菜叶、甜橙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期。一大批农民通过培训结业后,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和“田秀才”。

见到渠坝镇立石村农民叶云六时,他正在地里指挥自己带出来的“果树嫁接服务队”干活,那阵势还真有点“老板”的派头。叶云六从区上的果技术培训班里学到了果树嫁接技术,成了当地嫁接果树的“一把刀”。他带领村里的10多名群众成立了“果树嫁接服务队”,现在承包了500多万株果树的嫁接。目前,他个人的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纳溪区通过培养“科技型”农民,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产整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全区已有3000多名“科技型”农民活跃在了田间地头。(周天红)

新闻推荐

“手功红苕粉”产销旺

开栏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充分发挥四川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经济效益,本报将陆续刊登四川省非遗项目在拉动内需、...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