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功红苕粉”产销旺

四川科技报 2016-01-15 07:38 大字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充分发挥四川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经济效益,本报将陆续刊登四川省非遗项目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以供参考借鉴。

“芡打得好不好,关系到粉的口感和绵柔度。”近日,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手功红苕粉”的“非遗”传承人李亚平一边将瓷缸放进沸水中,一边指导村民制作“手功红苕粉”勾芡。“一般控制在70度左右,这个只能凭经验和手感。”

打古镇属于丘陵地带,土壤干湿度适中,当地原生的板栗苕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特别适合制作“手功红苕粉”。目前属于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古“手功红苕粉”,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晶亮透明、久煮不烂,不浑汤,能回锅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打古‘手功红苕粉\’制作的大工序主要是洗苕、磨浆、滤渣、沉淀、揉粉、出粉等十二道,小工序更多。”李亚平介绍说,“要制出优质粉条,沉淀就要进行很多次,所以100斤红苕只能出10~15斤粉。”

2013年,李亚平成为打古“手功红苕粉”的传承人。他开始在师傅教授的技法上琢磨苕粉新创意,着手从口感、品相等方面改变提升“手功红苕粉”的质量。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失败,反复试验后,李亚平终于让自己的粉条更加晶亮剔透,久煮不烂。

“现在很多人慕名到家里来购买。”谈到销路,李亚平高兴地说,“每年在家中就能销2000多斤。”除此之外,每天,李亚平还将制粉的一些工艺通过手机拍摄,发到网络上。“现在实体店越来越少,如何让‘手功红苕粉\’搭上网络快车,是我正在探索的。”

“机器粉每斤才几元,而‘手功红苕粉\’每斤卖价20元以上,精装苕粉价格更高,目前‘手功红苕粉\’正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据打古镇党委书记王元斌介绍,近年来,纳溪区组织“手功红苕粉”“川南雀舌茶”“渠坝豆腐干”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深入农村,举办培训班、开设讲座等多种形式公开授艺,传授所掌握的“非遗”技术,利用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帮助农村群众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现在我们正利用‘非遗\’‘手功红苕粉\’做文章,让‘非遗\’产品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创业就业的媒介。”王元斌说。

据了解,2015年打古“手功红苕粉”产量近150万公斤,每公斤“手功红苕粉”售价达160元,同比增长20%,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1500元。目前,打古“手功红苕粉”已经成立了合作社,“手功红苕粉”协会甚至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惠农先进单位”。政府专门为群众注册了“普照山”牌商标,为了确保“手功红苕粉”的质量,专合社对红苕的选种、种植、收购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邀请专家对创作工艺进行改良优化。(杨涛 李小波 魏明)

新闻推荐

奔忙4个月 武万斌让村民用上天然气

随着灶间跳跃的蓝色火苗舔舐锅底,只需几分钟,一盘香喷喷的菜就出锅了。这是近日,笔者跟随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三江村“第一书记”武万斌来到该村8组村民刘胜芳家见到的一幕。看着熊熊燃烧的蓝色火苗,...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