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诗人:平凡生活的追梦人

川江都市报 2020-12-05 00:44 大字

工作中的陈宗华为村民治病的姜维彬工地上的商西恒袁为连/制图商西恒的诗

闻名遐迩的诗人层出不穷,生活在乡间里弄的平凡百姓中,也不乏爱好写作的诗人。他们或许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写不出锦绣的辞章,但对于诗歌的喜好、对于生活的热爱,也一样令人动容。

近日,记者走近这群草根诗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他们不凡的梦想。◎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亚琴 摄影报道

下岗工人 写诗向命运抗争

“母亲给我写信/错别字很多/很多字都是拼凑的/甚至还有她自己造的字/有的干脆画了个歪嘴歪爪的图形……”两个月前,陈宗华创作的《母亲给我写信》(外二首)刚刚捧回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熟悉陈宗华的人都知道,这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有着坎坷的经历:带着唇腭裂的苦恼降生,遭遇中年下岗的窘迫。陈宗华以诗为武器,和命运抗争。如今,陈宗华不仅走上了一家企业的宣传岗位,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命运多舛 拿起诗歌当武器

陈宗华出生在泸县一个半工半农的家庭,带着唇腭裂的缺陷来到世上,吃不进奶,是母亲用米汤和肥儿粉一勺一勺喂大的。陈宗华的童年比同龄人多了一些波折和坎坷。

读初中的时候,老师的一句“春天是画家的儿子/将颜料打倒了一地”,让陈宗华认识了诗歌。那时,他还偷偷从窗缝里给老师递过自己的作品。上了高中,陈宗华和几个同学创办《玉蟾青年》,并顺利出刊,这给了他极大的激励,也由此恋上了诗歌。

那时,陈宗华疯狂地阅读,徐志摩、戴望舒、席慕蓉……他被诗歌深深吸引。为了买一本心爱的书,他吃整整一个月豆瓣拌饭,从本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悄悄买书。对诗歌如此疯狂的陈宗华,最后被高考拒之门外,没有如愿考上大学。由此,他开始南下打工。

陈宗华当过五金工、制衣车工,也在工地上做过炊事员,干过杂工。后来父亲退休,陈宗华回乡顶岗,进入泸县化肥厂当上了造气操作工。

2014年,企业破产,44岁的陈宗华中年下岗,进入人生低谷。陈宗华说,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是诗歌带给了他光明和希望。没有工作的他,反而能静下心来思考和写作,他靠发表诗歌的稿费养活自己。下岗一年后,陈宗华在文友的帮助下重新上岗,在泸州一个企业做文化宣传工作,与自己的爱好更近了一步。

现实生活 提供创作源泉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陈宗华从来没有放弃过写诗。“进入诗歌,我们是高贵的。”陈宗华说,为了写诗,他甚至可以放弃生命。

坎坷的生活经历,反倒成了陈宗华诗歌创作的源泉。在陈宗华的诗歌中,看不到颓废,能感受到的是昂扬向上、充满正能量,有着人情的温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陈宗华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作为一名工人,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工人生活的诗歌。特别是在泸县化肥厂工作期间,陈宗华在工厂的摄像头下,每天要调节180多个阀门、数不清的监测仪表,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题材。

身边的工友也是陈宗华创作的对象。一位女工友,用自己的工资供丈夫读大学,丈夫大学毕业后却跟她离婚。对工友的遭遇感到不平,陈宗华创作了一首《菊》,并在《佛山文艺》上发表。

陈宗华几乎写遍了身边的人,他创作的《丽莎的工龄》,讲述的是弟弟一家在顺德打工,夫妻俩带着女儿丽莎上班的故事。在车间里跑大的丽莎,成为车间里“工龄”最小的工友。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打工者子女的生活状态,发表后引起不少人共鸣。

在下岗的那段时间,陈宗华的诗歌反映了下岗、企业转制等现实问题。随着生活的变化,陈宗华后来的诗歌涉及范围更广,涵盖乡土、亲情、哲学。

推开网络大门 创作迎来高光时刻

“我得感谢网络。”陈宗华说,在泸县化肥厂工作的前期,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创作者。那时网络还没普及,消息也很闭塞,没能找到身边的同路人。直到2007年,用工资买回第一台电脑,从此敲开了网络的大门,他才不再是孤独一人。

网络世界打开后,陈宗华迎来了创作生涯中的高光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朋书友在这里交流、切磋。在论坛上和陈宗华打招呼的第一个人,是泸县云锦的姜维彬。有了姜维彬在网络上引路,更多的诗人文友出现在陈宗华的视野中。

推开网络的大门,陈宗华开始在网上品读,学习更多诗人的作品。因为泸州《本土文苑》和《中国酒城论坛》,陈宗华认识了诗人白连春。由于他的推荐,陈宗华的诗歌出现在《北京文学》。“是网络成就了我诗歌的一切。”陈宗华说。

如今,写诗几乎成为陈宗华每天必做的事。他说,写诗是一种享受,让人愉悦。

乡村医生 用诗歌守望乡土

患肺癌晚期的魏文清/一再询问他墓穴/向不向阳,是不是老地方/拄着拐杖,他心里还有一个秋事留在地里/天冷了,没回家的红薯/卷叶子掉了魂……

姜维彬,是泸县云锦镇湾头村第六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的每一位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他把他们的故事写进诗中,患肺癌的魏文清就是他诗歌中的原型之一。生活在乡村,从乡村生活中发现乡村的真善美,成为姜维彬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

苦难岁月 是诗歌给了生活力量

姜维彬是坚守在最基层的乡村医生,闲暇时酷爱写诗。

从学校毕业后,姜维彬分配到乡上的畜牧兽医站工作,成为一名兽医。那时整天与牲畜打交道,满身呛人的粪臭味,有时连过往的行人也躲着他。站里只有姜维彬一个年轻人,时常觉得孤独和寂寞。

没事的时候,姜维彬会读一些站里的报纸,特别是副刊里的散文和诗歌。读着这些诗歌,姜维彬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开始尝试写散文诗,没想到投寄的诗歌竟然在《天府牧业报》发表了,当时还在单位引起轰动。

后来,姜维彬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也由此结交了天南海北的文朋诗友。但彼时,姜维彬的生活境况却有些糟糕,低微的工资让他有了改变现状的念头。他辞掉了兽医站的工作,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一所医药大学,并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从此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姜维彬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的作品陆续在《诗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他把病人写进诗歌

长期工作在基层,生活在乡村,姜维彬的诗歌主要反映乡村,这里的人、物、景常常为他的创作提供灵感。特别是他的病人,很多成为他诗歌的创作对象。

提起魏文清的故事,姜维彬有些感慨。这是一位肺癌晚期的病人,来乡村卫生室看过病,也到更大的医院医治过,但没有治好。当姜维彬再次见到魏文清的家属时,魏文清已经离世了。病人的际遇让姜维彬感叹生命易逝,这才有了《冬来之后》的诗。

姜维彬笔下的人物,不仅有病患,还有乡村里的贫困户、留守儿童等。《一滴水有多疼》讲述的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寒冷冬天落水,再也没有回来,得知消息的父母亲友悲痛欲绝。

不管是肺癌去世的魏文清,还是落水的儿童,都是一些悲伤的事,直面现实,触动人心。但姜维彬却用温暖的表达,以诗歌的方式来叙述,发人深省,却又让人感到没那么疼。

白衣执甲 抗击疫情不忘写诗

“每个村医都是一缕微光/24小时,24小时随时待命/没有请战书,也没有按血手印/安全和隐患都不确定性,面对疫情/村里很多路口封了,走路吼几声/我们不需要一尘不染的风景……”

今年初的疫情还历历在目。彼时的姜维彬,是身在一线的乡村医生,他坚守岗位,顾不上风险和安危,把守着乡村这道防疫关口,战斗在防疫一线,不眠不休。疫情过后,姜维彬把自己的抗疫经历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创作的《我的抗疫日记》入选由省卫生健康委选编的抗疫诗集《白衣执甲》。

姜维彬热爱自己的工作,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他对乡村的喜欢和热爱都刻进了他的诗歌中。乡间的竹林、蕨菜、香葱儿,骡子、麻雀、海螺石坝,满是纯朴的乡村气息。特别是他创作的《湾头村》系列诗歌,反映了乡村的风景、人文,深得读者喜欢。

自从进行诗歌创作以来,姜维彬一边肩负乡村医生的使命,一边持之以恒地坚持诗歌创作,在国内外500多家刊物上累计发表了上千首诗歌。近年来,姜维彬创作发表诗歌的数量越来越多,每年发表上百首。

农民工 搬砖生活满眼是诗

“请让我乘唐朝的一匹月光,抵达/一个两面都是高山的地方/我像一个黑衣剑客,一不小心,就陷入/青石板、吊脚楼、戏院、店铺的重围……”前几天,写这首诗的时候,商西恒刚在江西的工地上干完一天的泥工活。一边挥汗搬砖,一边创作写诗,这就是商西恒这位泸州籍“打工诗人”的生活日常。

青葱岁月 爱上写诗

商西恒是泸县云锦镇湾头村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高中念了一学期就辍学了。17岁,商西恒已经踏上了去云南的打工路。

商西恒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章是一则新闻。当时,辍学后的他看到生产队一位种菜的农户一年靠卖菜要挣好几千元,便以此为由写了一篇通讯,并请哥哥指点。那时哥哥已经工作,经常写作。受哥哥指点后,商西恒的第一篇文章很快在当时的《泸州报》上发表。“原来发表文章并不难”,第一次在报纸上顺利发表文章,商西恒有了创作的勇气,由此走上了持续30多年的文学创作之路。

虽然远在云南打工,但商西恒通过学校的堂弟结识了爱写诗的文学青年,看到他们发表的诗,商西恒便跃跃欲试。诗中的美妙境界,激发了商西恒创作写诗的欲望。他开始一边阅读各种诗刊、诗集,一边尝试着自己写诗。

曾有一段时间,商西恒回到老家附近的纸箱厂上班,厂里的黑板报交给他办。那时,他常常把自己创作的诗作手写到黑板上。乡里一位文化干事读过他写的诗,说他“算得上半个文人”,这让商西恒高兴了一阵。

那时,商西恒对写诗是痴迷的,随身带着小本本,想到什么好的诗句,就掏出小本本随时记录下来。有一次,商西恒走在去纸箱厂的路上,冥思苦想的诗作突然有了灵感,他随即掏出小本本一边走一边写,以至于一不留神踩进稻田里,滚了一身泥。

但在父亲眼里,写诗是“没用的”。商西恒执着于写诗,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还常常引来责骂。顶着父亲的反对和压力,商西恒仍然坚持自己的爱好。随着诗作不断见诸报端,商西恒渐渐有了一些名气,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打工生活。

一边搬砖 一边创作

在现实生活中,商西恒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工,曾经在云南、福建等多地打工,如今来到了江西。搬砖、窝线、和灰、贴砖,这就是他每天的日常工作。在他眼中,工地上的一块砖、一个人、一个物件都有诗意,这些都能激发他写诗的欲望。

记得第一次在工地搬砖,商西恒起初觉得很新鲜,但几个回合下来,他尝到了搬砖的辛苦。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带给了他灵感,他立即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一首诗。

因为酷爱写诗,商西恒在打工群体中有些“另类”。工地上的工作劳动量大,非常辛苦,劳累了一天,工友们都选择放松休息,但商西恒的下班时间却是在看书学习或创作写诗。对商西恒来说,下班时间是他最享受的时刻,这时的他切换进入诗意生活,一天的劳累也随之消散。

在工地上,别人送他一个绰号“商作家”。从这个绰号里,商西恒读出了工友们对他的尊重。但也有不懂诗歌的工友称他“狗屁诗人”,他也不气恼,一笑而过。商西恒说,坚持写诗并不容易,以前工地上条件艰苦,住的是工棚,昏暗的灯光,没有桌子,他就搬来砖块垒成一张桌子,每晚在砖块上写诗。

49岁的商西恒一边打工一边写诗,已经坚持30多年,在《北京文学》《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各种刊物上发表诗作400余篇。

长期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商西恒触目所及的都是农民工的故事,他把工地上的人、事、物都写成了诗。《贴砖者》《安全帽》《工地上的女人》……商西恒创作的诗百分之九十来自工地,特别是工地上的人物深深触动他的内心。商西恒的诗作多次在农民工文艺比赛中获奖,如今已经是全国有名的“打工诗人”。

商西恒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书读少了,常常梦到自己在读书,醒来时泪流满面。虽然长年在外打工,生活过得清苦,但写诗让他过得充实,诗歌给了他生活的信心。

新闻推荐

更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幸福坐标新起点 泸州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本报记者罗森波逛公园不仅可以赏花赏景,以后还可以游乐、健身、看书……最近,占地面积约100亩的驴子湾公园正在升级改造...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