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滩镇新林村积极探索“分格治理、分色服务、分类积分、分区发展”的微治理模式 善治乡村走出新路径
周末,在牛滩镇新林村农家书屋,村民们在“充电”。本报记者 李界 摄
□ 本报记者 李界
6月20日,在泸县牛滩镇新林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几位读者捧着书看得聚精会神。
“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我有空就从镇上来这儿看书。”黄平珍一边翻着书,一边告诉记者。“我每周末都来看书,走20分钟就到了。”张明梅是新林村七组村民,因为今年要在家带孩子,没有和老公外出务工,每周到农家书屋坐上小半天,成了她的日常。“我看的是怎样做菜、如何带孩子等贴近生活的书。”
在新林村,村民不仅可以“充电”,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新林村二三组的花椒基地,花椒树一列一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正直采摘旺季,务工的村民们穿梭在花椒基地,“嗡”,随着电剪响动,一根根花椒枝干被剪下来,再麻利地去除枝叶,主枝上只留下绿油油的花椒。村民熊吉琼则背着背篓,和丈夫将主枝上的花椒剪下装好,“我剪一斤花椒有8毛钱收入,手脚麻利的话,今天下午我们俩能挣近百块钱。”熊杰琼高兴地告诉记者,上午忙完了自家地里的活儿,下午就来基地挣点零花钱。每天在花椒基地务工的有30人左右,多的时候有上百人。
在基层治理中,产业强村是新林村强有力的支撑。该村的观斗山产业园种植猕猴桃600亩、柠檬400亩、花椒600亩、桃李300亩。去年,新林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突破700万元,“牛滩生姜”2017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在牛滩镇新林村,随着基层治理的深入实施及产业强村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受益。
新林村有村民845户2835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全村有留守老人600人左右。如何能更高效、更精准服务群众,让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实现共治共享?
近年来,新林村党总支以“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载体,积极探索推行“分格治理、分色服务、分类积分、分区发展”的微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互帮互助、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乡村新路径。
在分色服务中,新林村把家庭收入稳定、支持镇村工作的家庭分为“组织关注户”,实施“绿色”管理,由三级网格长保持定期联系;把“留守家庭”、年老体弱、贫困、独居等家庭分为“特别关爱户”,实施“红色”管理,由村“两委”指定“新林管家”人员为具体联系人,定期开展关爱慰问、产业帮扶、法治教育等;把流动性大、经常外出务工的家庭分为“动态关心户”,实施“蓝色”管理,由二级网格长和“新林管家”不定期电话、微信跟踪联系,提供送技能、送岗位、送知识等服务。该村通过分类施策的方式,实现对每户群众关心到位、服务到位。
6月20日,村党总支书记周兴海到六组“红色”家庭——余国安家,余国安和老伴留守在家,村干部经常看望慰问,了解社保购买、家庭情况等,通过和老人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需。
“除了上门走访,村里正在推广使用‘6995’求救热线,实现一键拨号,全组应答功能。”周兴海介绍。原来,针对留守老人,需要子女时子女可能在外务工的情况,遇到疾病发作需要紧急送医院等情况怎么办?今年初,村上开通了“6995”求救热线,以全村29个党员中心户为核心,建立29个“6995”服务圈,目前已建成17个,正逐步引导老年人用手机回复短信验证,加入服务圈。
一个文化氛围浓厚、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完善的新林村,在善治乡村之路上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会玲记者蔺艳霜)近日,泸县经开区党工委多形式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主题活动。面对党旗,园区新党员宣誓,老党...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