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泸州路过系列之 新路口:百年水码头(一)

川江都市报 2020-05-26 07:26 大字

泸县太伏镇

船工号子

◎陈鑫明

无论是古老的川江航道,还是今日的长江黄金水道,泸县太伏新路口都是必经之地。这使得这座隐匿于长江与大岸溪、小岸溪交汇处的古老水码头能够广为人知,名扬大河上下。镌刻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时的碑刻中,记载了它历史的久远,数百年来的码头轶闻,水运史话……古场风情,老街韵味,让人追忆流逝的岁月,发思古之幽情。

古场风情悠悠老街韵味十足

2006年初春,为寻访泸州至重庆的水码头,追寻码头文化,慕名走进了位于泸县太伏镇的新路口,这一座长江岸线上的古场镇。

一条弯曲延伸的青石板老街,几条通往水码头的古巷子。两三米宽的街道两旁,是一间连着一间的木门铺面,茶馆、酒馆、饭馆、栈房;日杂、食杂、百货、农资店……店铺后是天井、大院、深宅,后门直通河边码头。无论从建筑风格、老街布局,商铺门额、招牌、酒旗,还是从古街两边形成的“三步两个店,百丈起楼台”的独特风格,眼帘中已被它悠远古朴的意韵索绕,仿佛听到那遥远的地方,传来川江号子的回声。

今年81岁的老街长颜绍鑫,见证了新路口的繁荣昌盛,也经历了这水码头的兴衰成败,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深深地感受着新路口场的古风古韵。据碑文记载,原场建于四喜山五里场。因张献忠率部十万大军从水陆两路入川,水路人马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十月攻占重庆,十二月溯江而上,拿下合江焦滩,直逼五里场。官兵与义军展开了激战,混战中,一把大火烧了五里场。清雍正七年时,朝廷按每乡都有水路进出为由,地处城东的凤仪乡辖立石、涂场、万寿、五通、万定、白云、伏龙、五里10保,唯有五里距长江最近。于是,决定在临江依山之处兴建一新场,以利凤仪十保粮油盐茶酒运出,故而取名“新路口”。

新路口水码头距泸州小市大约90里,下水船半天的路程,上水船一天的路程。新场开市之日,八方来潮,众乡绅和商家、地方保甲长商议,为保障泸县风仪十个场镇物资的进出口和农产品的交往贸易,一改十日三场期为十日四场期。于是,新路口便逢二五八十赶场,逢十为赶大场。每十天赶新路口场,沿长江岸的中兴、黄舣、弥陀、泰安、分水、兆雅的商家小贩,头天下午就进场住进栈房,第二天天亮就沿街、沿河岸摆摊设点,开始吆喝叫卖。从泸州小市码头下来的揽载船,从合江上来的三板货船,停靠在鱼子湾,卸货下船,装货捆扎,岸上买卖,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好一片繁荣景象。

新路口场是凤仪乡的文化经济中心,享尽了历史的辉煌。通过这条新路口,源源不断地将“童昌荣”号的菜油,运往泸州。胡玉荣的糟房好酒,从新路口远销江津、朱沱、九龙坡。太伏的桂圆,有一半运往湖北做中药。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泸县的大米,经新路口上船运往重庆码头,一天运粮的大船就有20来艘。后来,码头上就传出:“搬不完的凤仪粮油米酒,装不满的新路口大小船”的民谣。人流、物流、水码头,打通了与内外地的联系与往来。

一根扁担上下船挑起码头“金饭碗”

新路口,一个临江古场,一条老街,三五条巷子直通码头。数百年来,方圆六七十里的下力人家,靠一根楠竹扁担,在河坝头上下搬运货物,养家糊口,却为堂口舵爷、商家财主,挑来金山银山的水码头。

86岁的田树清,力行出身,与码头打了一辈子交道,凭着一身力气、一根扁担,在新路口水码头上混饭吃。一年365天,天天在船上装载、捆扎、堆码、号签;下货、起坡、入库、对帐,都是行家里手。后来,他被弟兄们推举为力行,水脚的头头,统率码头苦力上百人。

1942年10月,当时需急调泸县军粮10万石以保武汉,调运的乡镇有太伏、兆雅、立石、万定、五龙的大米,每天挑粮上船不下1000石,从早到晚,挑粮的人一拨接一拨,每个钟头就有三五艘大船离开码头,直下弥陀焦滩。“泸州人大抗战,军粮赶运出四川”,在新路口码头上,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家住半边街的朱正平老先生说,当年码头上,搬运工中有个叫陈大兴的人,喊号子,真是绝了!在泸州至重庆的36个码头上很有名气,他嗓子洪亮、耐久。船挣滩时,号子时而急促,时而亢长,放滩时,又“打情骂俏”,生活气息特别浓厚,特别让人喜欢。当年,泸县运军粮出川,支援抗战,陈大兴在码头上吼的是:“好男儿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泸州起狼烟。前方打了大胜仗,写封书信对妻方,公婆面前多照看,抚养儿女苦中甜,抗战胜利时运转,你我全家就团圆。”

在新路口码头上的号子唱词多,不仅优美、自然,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听完之后,荡气回肠,大有气吞山河之势。特别是那首反映码头工苦难生活的“长不过路来,短不过钱。高不过帽儿头,挣不到的是钱。爬不完的坡坡坎坎,流不完的血汗。挑不断的楠竹扁担,穿不完的是草鞋。天天挑的油和米,顿顿吃的是盐泡饭……”这已经不是号子,也不是劳动歌,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呐喊!

翻开新路口的历史,每一页都是劳苦大众用汗水写成的,每一章都是用扁担挑来的,每一卷都属于不平凡的历史。“童昌荣号”、“清和祥”、“田丰泰”大油房,日榨菜油2000斤,上运泸州,下走重庆。胡正荣的糟房出好酒,一甄就是上百斤,“上水船下水船,船船停靠来买酒;生意人力气人,人人挣钱为一醉。”“显丰恒”“新星同乐园”大茶馆,一家在望江楼,一家在水阁轩。加上任显成的贵月斋,每逢大场天,地方上的袍哥大爷、码头上的把总、团正、乡绅聚会于此,他们凭借新路口水码头而富甲一方,故而,新路口旧时还有着“金饭碗”之称。

新闻推荐

泸县今年第一批地灾避险 搬迁工程通过验收

本报讯(记者李家平)近日,泸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和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组成联合验收组,对2020年实施的第...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