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她把四川林业带进“克隆”时代

四川日报 2015-05-26 08:57 大字

名片

郭洪英,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林业青年科技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今年4月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绝活

植物“克隆”高手,解决了巨桉组培根差苗弱、成苗率低的国际性难题,在省内首次实现了组培技术在林业生产上的规模化运用。

□本报记者 郝勇

5月10日,郭洪英和同事一道来到位于泸县的省林科院川南林业研究所,开展川南所林木基因库和长期育种基地规划,以进一步发挥育种和良种繁育在四川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自2000年7月进入省林科院以来,她一直在四川无性系林业发展之路上艰难攀登。

四川林木组培工作历经几代人努力未有突破,良种快繁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郭洪英接手的是一个完全瘫痪的组培室。带着两个助手,郭洪英一头扎进组培室,在很多人的怀疑和观望中开始了包括桉树在内的20余个树种的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实验大楼里,组培室的灯永远是最后一个熄灭。为了育苗,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郭洪英用柔弱的肩膀把10多吨的泥土,一筐一筐从1楼搬到5楼楼顶,育好了苗,又把土从楼顶一点点往下搬。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时期,郭洪英把还在哺乳期的孩子交给父母,在150公里外的基地一呆就是半年。白天晒晚上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魔鬼”式的工作,换来了从实验室向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转型,桉树组培苗产业破茧而出,其组培技术领先于国内外同类技术。郭洪英主持完成的《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之无愧成为四川无性系林业“领跑人”。

郭洪英领导的育种和良种繁育团队,主要是通过杂交等有性育种手段培育突破性的良种,再通过组织培养等无性繁育手段大规模快速繁育良种。“‘有性育种、无性利用\’模式,支撑和引领四川林业产业发展。”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说,桉树组培快繁的成功在四川省首次实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生产上的规模化运用,全面推进了四川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良种化进程,把四川林业带进了“克隆”时代。

15年来,郭洪英先后主持了“桉树良种选育及杂交育种”、“巨桉优良无性系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成果转化”等省部级以上攻关及重点项目近20项,带领团队建立了我国最大的巨桉、桤木种质资源库,累计生产速生桉树等良种组培苗1.2亿株,在全省推广巨桉无性系造林近200万亩、桤木造林30万亩、轻基质苗造林60万亩,使四川工业原料林培育周期从15-20年缩短为5-6年,大面积人工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从0.5-1立方米/亩·年提高到1.8立方米/亩·年以上,新增木材逾2000万立方米,增收节支总额逾40亿元。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