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一命

宜宾晚报 2016-08-17 00:00 大字

昨日,在经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三周后,22岁的小蒲(化名)走出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层流病房(通过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无菌的病房)。

作为医院首例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成功的患者,小蒲将开启新的生命历程。同时,这也标志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主开展的首例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技术获得成功,这在医院血液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项技术的实施也将为泸州市及周边地区的血液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昨日一大早,血液内科层流病房门前传来阵阵掌声、笑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杜一华带领医务部、护理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血液内科医务人员,在层流病房门前迎接这位重获新生的患者,并为他送上祝福的鲜花和蛋糕。

医生为病人重拾健康感到欣慰,病人对医生的关爱满怀感恩,这一刻便是病房里最温馨的一刻。

22岁的他独自与白血病对抗

“我才22岁,人生还长着呢”

今年22岁的小蒲家住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在患上白血病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备受病痛的折磨,“最痛苦的就是反复发烧,一直烧到40多度。”

2014年7月,小蒲与父母一起在广州打工,因为一次胳膊上的小挂伤引起反复发烧,最终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在重庆一家医院接受了一个疗程的化疗后,小蒲回到白鹿家中。“没办法,在重庆各种费用都太高了,为了节省开支,我只能一个人回到白鹿家里,开始吃中药治疗。”

一年多的时间里,小蒲独自与白血病对抗着。今年春节期间,小蒲病情复发,经合江县当地医院转院后住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治疗。

大剂量的化疗,与世隔绝的层流病房,治疗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小蒲觉得,只要能健康地活下去,再大的苦也能忍受,“我才22岁,人生还长着呢。”

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技术上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是我们医院首例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并成功的患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李晓明介绍,虽然医院的综合实力早已达到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水平,但毕竟没有开展该技术的经验,加上在技术上也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

“干细胞动员、采集失败、冻存失败、复苏成活率低、重要脏器损害……这一系列环节都是移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危险。”李晓明介绍。

在与小蒲及其家属多次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后,血液内科医护人员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详细分析讨论,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并进行多学科综合会诊,最终决定用血细胞分离技术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冻存保存,再回输复苏的造血干细胞,为小蒲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样的技术是经过我们移植团队技术攻关,及相关科室密切配合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的。”李晓明说。

移植技术成功

是众多此类患者的福音

7月25日,小蒲进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层流病房,在层流病房度过了23天,没有发生感染。

据血液内科护士长吴洪燕介绍,血液内科层流病房于今年7月18日正式开仓,“层流病房的意义在于能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之前,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病房内包括空气都经过高效过滤,其内所有物品也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利用这个无菌环境减少污染的机会,帮助移植成功”。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杜一华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国内三类医疗技术,技术风险高、工作强度大。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治疗白血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等疾病较为有效可靠的方法,移植成功后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将提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达到痊愈。但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求具有雄厚的技术支持、配合密切的医疗团队和无菌级别达到百级以上的层流移植舱,以及各类精准的血液检测、检查与医用设备仪器等条件,缺一不可,省内也仅有少数医院能够开展该项技术。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成功,更是众多此类患者的福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开展,使泸州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可以就近接受高质量的治疗,节省患者的费用,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未来我们医院还将不断努力发展该技术,尽快实现移体移植及缩短患者入仓时间的目标。”杜一华说。

◎ 黄黎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墨 孙骋

新闻推荐

合江县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处罚告知公告

合江县望龙自来水站等10户企业(名单附后,以下简称当事人)未参加2014年度和2015年度年报,超过六个月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