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合江看非遗柳暗花明又一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极为珍贵、具有重要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近年来,合江县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助推产业发展方面科学、高效的工作,引起了众多专家及媒体的关注。现在,让我们随着记者的视角走进合江,一探究竟。
厚重的文化孕育了合江的非遗
合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合江始建于西汉元鼎二年,是长江上游地区建县最早的三个县区之一,已经历了2130年的历史变迁。公元前135年,唐蒙从合江符关出发,沿赤水河而上出使夜郎古国并征服夜郎;张仪、司马错开辟西南丝绸之路乃以合江为重要节点,谱写了合江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篇章;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却记录了杨贵妃酷爱荔枝的重要史实,让杨贵妃与合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合江长江边发掘的大量汉代画像石棺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合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杜甫、杜牧、黄庭坚、陆游在合江留下的光辉诗篇进一步佐证了合江厚重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合江人以勤劳的智慧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盐马古道、夜郎文化、荔枝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厚重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灿烂的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得以生动的体现并不断传承延续。
多元化的特性成就合江品牌
合江是多元文化聚合地,造就了多元文化特性的非遗。到目前为止,合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市级8项,县级28项;代表性传承人60余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先市酱油酿造技艺最为突出。在省级非遗中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歌谣——福宝高腔山歌、福宝石工号子,可追溯到汉代的合江匠笔画、发端于唐代的福宝贯打唢呐、始于宋元时期的焦滩乡大端阳节、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地道中草药热灸技艺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各地区世代人民群众的传统生活方式。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显示出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杰出创造力。
先市酱油酿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秉承了中国传统酱油经典古法酿造文化,并兼具地域特点的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其原产地位于“茶马古道”川黔线上的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始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江汉源”酱园,是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的重要文化载体。先市酱油酿造技艺以其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著称,更有专家称之是“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省级非遗“五比一”酱油酿造技艺出自“永兴诚”酱油作坊。作坊由闻名当时的民间艺人张志轩和杨肇勋于1880年左右创办。酿造的酱油是从五斤初酿成型的生源汁酱油日晒夜露浓缩为一斤,故名“五比一”。独特的酿造技艺酿造出的酱油棕红鲜亮、粘稠适度、鲜味绵长、醇正柔和,在川南黔北有良好的口碑,素有“合江酱油仁怀醋”的美誉。
福宝高腔山歌则源于先民的农耕、渔猎、伐木等劳动。歌词多用比兴手法,七字句,古朴迷离,独具特色,富有表现力。曲牌丰富多彩,演唱形式独特。曲调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高亢缠绵,短调清越流畅,且均以两句歌词为一段歌。其曲牌的原生性、表现的生动性、内涵的丰富性,称作“山之声,水之音,物之韵,人之灵”,被美学大师王朝闻誉为“山歌经典”。
福宝石工号子是先民在石工劳动中编创并应用于石工劳动的民间歌谣,是一种古老的适用功能与呼唱艺术相统一的群体劳动歌唱。福宝石工号子历史悠久,种类齐全,曲调丰富,唱腔古朴高亢,悠扬壮阔,唱词表现生活,歌唱爱情,总体体现出笑傲艰苦,乐观奋发的人文精神,称作“山魂之歌,石魄之唱”。
福宝唢呐历史悠久,发端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完善于明清。以一根竹管为音筒,竹叶为簧片,仿啼鸟之声、溪流之韵吹出乐曲,用竹梆、木鼓和发声铜器伴奏,形成了贯打唢呐的原始形态。其内容分为表现山野风光、动物情态和人物情绪三大类,其中又以表现人物情绪的乐曲为众。曲牌有合音韵的,有合典故的,有合地名的,有合物名的,有合人物称谓的等等。福宝贯打唢呐的风格具有多样性,但又不失高昂热烈、古朴优美的特色。
符天昇中草药热灸技术十分地道,其灸条特殊、手法独特。他家族的中医历史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有近200年历史的医学世家。他的高祖、曾祖父、爷爷、父亲是合江四代相传的名老中医,曾经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合江政界和老百姓之中有口皆碑。
合江匠笔画属于民间绘画体系,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它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内容以鬼神为主,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模式,以毛笔在熟宣纸上作画,画面以线条为主,造型生动,设色鲜明,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固定模式,带有浓厚的民间特色,是四川地区傩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焦滩乡大端阳节始于宋元,节庆独特,由最初的群众自发组织庆祝,逐渐演变为焦滩乡一年一度的农民艺术节,成为民间艺术交流的盛会。
非遗商业化反哺助推非遗的传承
历年来,合江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强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积极助推非遗企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壮大和产品的升级。在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支持非遗企业对非遗产品进行保护和利用,让非遗企业通过产品的升级来扩大影响力,提升其品牌,从而将非遗产品打造成重要文化产品,使得非遗企业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强化非遗项目的抢救,对历史上已经存在的非物质项目,本着不失传、不断代、求提升的原则,积极挖掘打造,让众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积极开展传承人的培训,让非遗项目人才不断,技术不丢,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仅靠政府的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这片丰沃的土壤来滋养,才能植根入地、发芽入心、传承久远。合江以厚重历史为根基,以特色文化为看点,积极探索非遗与产业的有效结合,通过企业的重视和投入有效实现了对非遗的保护,让非遗不光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个产品,也是一大产业。特别是先市酱油、五比一酱油、宋氏软糖、福宝豆腐干等在逐渐做强做大,已经成为了四川非遗企业中的亮点。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是将非遗文化从局限在小地方的“土”文化,逐渐转变成为大众支持甚至追捧的“新”时尚。如此,非遗文化也就不再缺保护资金,不再无人传承。
近年来,合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使合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也为非遗的发展造就了一片靓丽的天空。
龙启权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庞玉宇
新闻推荐
合江县按照贫困村优先原则,以小农水项目为主,千方百计力争已经实施、正在实施、计划实施的水利项目在全县64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助推***。合江...
合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