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富民村走上富民路 记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第一书记李松长

泸州日报 2017-12-19 09:43 大字

■梅登 本报记者 曾臻

今年4月22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上,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第一书记李松长荣获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挂职不是摆样子,而是要切实转变角色,真正融入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脚踏实地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好务。”李松长说道。在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村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农户也对他从陌生变得熟悉和亲切,从怀疑变得信任有加。

沉下身子融入群众

2015年10月,李松长从省检察院下派挂任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第一书记,他跑遍了全村农户,尽可能地把自己融入群众中,把老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

在村里,李松长撸起袖子、卷起裤脚,抡着锄头与群众一起翻地种甜柿、木瓜,除草、松土、施肥……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农家院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或是在了解农作物的成本和效益、收集农户的意见建议,或是在宣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为民提供便民服务。

李松长以村为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任职的七百多个日夜里,他时常与村“两委”就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至深夜。全村129户贫困户的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来源、住房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他都了然于胸。

扎实苦干心系群众

李松长十分重视群众诉求,村民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铭记在心。不管有多难,只要对村民有利,只要符合政策,他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2016年1月,村里大雪封山,李松长不顾个人安危,踏着积雪,翻越多个坡坳,查看村民房屋安全和防寒防冻措施。在2016年“6·18”洪灾中,他坚守到凌晨,带领村组干部冲在最前方,转移群众、抢救物资、疏通沟渠,使得本次洪涝灾害全村无一人伤亡。天刚一亮,他又挨家挨户了解灾情,疏导情绪,第一时间送上关心和温暖。

在易地扶贫示范点修建中,不管烈日还是下雨,李松长每天都会到工地上,看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水泥、砂石等的比例是否符合要求等。

两年多的相处,如今富民村村民有困难第一时间就想到找李松长。“李书记,我想请你帮忙到富硒黑猪生态园协调8头猪来喂。”“李书记,我家想养几十只鸡。”“李书记,我想到菊花基地务工。”“李书记,我想请你帮忙协调土地纠纷。”……李松长的真诚付出,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引领群众走上富民路

2015年10月以来,李松长围绕“支部引领、群众主体、项目带动、产业兴村”的工作思路,与村组干部精准谋划、精准施策,通过组织开展规范《村规民约“三字经”》、“四好新人”评选、“农民夜校”、扶贫感恩文艺汇演等活动,强化村民脱贫信心;通过构建“1+4”基层治理体系,制定《村民代表参加社内事务议决规则》《富民村集体经济管理分配办法》等,创新实施小微权力、责任、服务、负面“四张清单”制度,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发放第一书记联系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廉政协议签到各项目、各企业,确保用好每一分钱、办好每一件事。

两年多来,富民村改建、新建93户贫困户住房,建成设计容量1000立方米的山坪塘一口,完成农网改造和整村电网升级,新建一座移动基站,铺设光缆10多公里,改建、修建公路和生产便道30余公里,新建4600平方米的三大广场及苗家廊桥、寨门,新建了村卫生室和文化室,全村水电路网房和产业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两年多来,富民村成立了专合社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注册“蔺香”品牌,形成抱团发展之势,“145”产业发展格局成型;乡村旅游以“苗家踩山节”为契机,通过苗族风情表演、慈善拍卖、长桌宴等活动,宣传展示苗家风采和刺绣等土特产;中药木瓜、烤烟、甜柿、高山蔬菜与菊花4个千亩特色种植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温氏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富硒黑猪生态文化园、食用菌种植基地3个特色示范项目即将投产;到户产业稳步推进,庭院经济初显成效,基本做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变化”。

如今,富民村正迈步走上富民路。

新闻推荐

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 古蔺县为贫困群众点亮希望和幸福之灯

美丽的古蔺县城泸州日报记者刘林摄浩荡东风阔,征程催人急。等,没有出路;干,才是硬道理!今年,面对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困难,古蔺县攻坚克难、奋勇创新,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为全县贫困群...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