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 古蔺县为贫困群众点亮希望和幸福之灯

川江都市报 2017-12-13 11:50 大字

美丽的古蔺县城 泸州日报记者 刘林 摄

浩荡东风阔,征程催人急。等,没有出路;干,才是硬道理!今年,面对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困难,古蔺县攻坚克难、奋勇创新,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为全县贫困群众点亮了一盏盏闪烁着希望和幸福的灯。◎ 泸州日报记者 刘梅 吴娟

决战脱贫难 用心用力用情勇“亮剑”

一下高速路进入古蔺县, “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等内容的宣传牌很是醒目。从标语中就能感受到古蔺县委县政府的脱贫决心,以及敢于“亮剑”的信心。

“2017年,全县要确保完成46个贫困村退出、14395人脱贫,易地搬迁6553户25393人。要在既定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光靠党委政府大包大揽是不能完成的。”古蔺县委主要负责人坦言。

怎样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古蔺给出答案: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凝聚各方力量,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为落实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古蔺县立下了“移山志”,甘做“绣花工”的誓言,精心调配力量,精准配置资源,精细组织实施。

——以精准的脱贫机制和积极的宣传动员,促使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的被动意识向“我要脱贫”的主动行为转变,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

——坚持“大产业带动大脱贫”理念,聚力打造郎酒旗舰、水口世界白酒圣地、优质肉牛扶贫产业、中药材产业、黄荆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五大产业”,辐射带动5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致富;因地制宜连片发展猕猴桃、甜橙等特色种植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挑战安居难

近万人异地搬出幸福生活

12月,大山深处的古蔺县城,早已迎来了寒冷的季节。

位于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幢风格统一的多层“洋房”,在视野开阔的山坡上一字排开,山脚下近百亩菊花静静生长,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梦。今年3月,大寨苗族乡181名贫困群众集中住进了这里。改变是令人激动的。已经搬迁入住的村民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要不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做梦都没想过能住这么好的新房子。”接下来,群众活动室、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将逐一配套。

看着日渐成型的新村子,如何让群众“搬得出、能致富”?这既是对决策者的挑战,也是一种探索。

古蔺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围绕“生态畜牧、山地烤烟、优质果蔬茶、道地中药材”四大特色农业和“一核一线一片多点”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同步规划和落实配套产业,实现一村一特色,解决贫困群众收入难题。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古蔺县全面推进37个集中安置点和带状安置分散户住房建设,统筹扶贫、农业、交通等行业资金,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扶持力度,鼓励贫困村、贫困群众“挪穷窝”搬新家,安居房建设如春潮涌动。通过两年集中攻坚,古蔺县共计搬迁了9148户37879人,全面完成了搬迁任务。仅今年就搬迁了6114户25759人。

奋战致富难

“多种产业”齐驱并进补短板

“围绕生态做产业文章,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古蔺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提出建设优质肉牛全产业链百亿产业扶贫项目。依托肉牛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整合利用农村大量土地、劳动力资源,农户亦可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务工等多种方式实现自身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与肉牛产业的多样化灵活配置,从而脱贫致富。

此外,在古蔺“脱贫人”眼里,绿水青山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古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等为其开发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生态旅游发展,补齐脱贫致富的产业短板。”古蔺县古蔺镇漆山村就是一张鲜活的生态脱贫、产业致富名片。村上通过打造苗寨花海农业创业园区,以生态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仅仅在两年前,漆山村就实现收入200余万元。

11月21日,四川省省检专家组一行到古蔺评审县上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工作。专家组表示:“古蔺在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中领导和群众积极配合,有特色、有故事、有文化、可持续,讲惠民、抓产业、有依托、可持续,旅游扶贫特点突出,惊喜连连,让人印象深刻。”

新闻推荐

发展与脱贫攻坚

□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世智今年,是古蔺县推进结构改革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是古蔺县决胜脱贫攻坚、实现撤县设市的冲刺阶段。一年来,古蔺县有哪些“关键词”最能阐述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取...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