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强致富记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2-26 00:53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苏海琴通讯员吴鹏

“永强,蜂蜜还有吗?再给我来两箱”“老板,那花椒还真不错,再给我发20斤。”

在西和县满山红农民合作社,与马永强聊了不大一会儿,他的微信通知就响个不停。马永强一边回复微信,一边乐不可支:“看来今天又得辛苦快递师傅了。”

“西和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而我们洛峪镇崔马村,可能要数最‘最深’的了。”马永强自嘲道。

崔马村在离西和县城1个多小时路程的大山上,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缓行,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向窗外瞥一眼,让人不寒而栗。为了节约成本,马永强把合作社选在了山下的喜集村,这样离县城省了一半路程,而且跑路也不那么危险了。

“当初搞合作社,农行的扶贫干部可没少帮忙,合作社办公室里的这些家具,就是原来甘肃省农行驻崔马村第一书记杨波自掏腰包买的,现在的书记齐永强和队员邱琦,经常为合作社卖产品、扩大种养殖规模出主意、想办法。你看,这几天,他们又为我种红芪土地流转的事忙前忙后。”马永强拿出一份土地流转合同说。

一片平整的土地,对于处在深山大沟里的村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奢求。站在崔马村的山上放眼望去,山夹着山,没有尽头,虽然植被茂密,但开垦出来用于耕种的梯田却少之又少。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编制修订了《崔马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崔马村今后两年发展小麦、中药材、油料、花椒、养蜂等农业产业制定了相关措施,确保产业扶贫工作稳步开展。”农行甘肃省分行驻崔马村第一书记齐永强说,“从驻点帮扶工作开始至今,包括满山红合作社在内,我们已经扶持村民成立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8%的保底分红比例,2018年实现分红2.32万元,2019年预计可以超过4万元。”

“崔马村山清水秀,光中药材就有十几种。以前,上下山都是羊肠小道,老乡们运送东西都是用骡子驮,加之信息闭塞,山里的好东西根本卖不上好价。这几年,路也好了,网也有了,老乡们用各种网上平台,就能把自己产的东西卖个好价。在农行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花椒。”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这个略显羞涩的“80后”像是打开了话匣子。2008年高中毕业后,迫于家中生计,马永强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先后去过浙江、山东、四川、新疆。2015年,在新疆遭遇一次车祸后,他决定回家乡创业。

回村后,马永强开办了一家电子商务超市,主要是收购村民的花椒、蜂蜜、中药材等土特产,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出去。由于快递只能到达镇上,那时,他开着自己的五菱小面包,一天山上山下几个来回,先把土特产送到镇上的快递收货点,再从镇上采购一些日用品带回超市。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前几年打工的积蓄,马永强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杨波时,杨波表示坚决支持。于是,2018年6月,满山红合作社在一通震天的鞭炮声中开业了。

合作社成立后,马永强更加勤快了,也更加忙碌了。由于销路不断拓宽,除了收购本村的花椒、蜂蜜、中药材等土特产品,他还把范围扩大到附近几个村子。为了保证品质,不管路有多远,他都要上门亲眼查看,“宁缺毋滥,我不想以次充好,干这种砸自己招牌、给村民们丢脸的事。”马永强说,“我还自己种着17亩花椒,算上合作社的收入,我们一家的日子过得算是很‘滋润’啦。现在,我不光能照顾家里人,还能帮上村里的乡亲们,这比我在外打工心里踏实多了。”

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马永强不仅自己致富奔小康,而且带领、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目前,满山红合作社带动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收益金额总计14万元。2019年,村委会给他家颁发了“2019年致富带头人家庭”奖状。齐永强说:“崔马村虽然种植面积逐年增多,但产业规模仍存在‘散而小’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贫作用,积极引导鼓励村民扩大花椒、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同时充分利用农民讲习所这个平台,邀请农业专家宣讲科学种养殖技术,既‘扶志’又‘扶智’,让全体村民尽早脱贫致富。”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在崔马村村口,红底白字的宣传横幅分外惹人注目。细思,这就是马永强的真实写照——或许,这也是整个崔马村的写照。

新闻推荐

对口支援,社区商家助力

半岛记者刘红一直以来,镇江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书记、主任亲自挂帅督战该项工...

西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