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勤劳聪慧乞巧女 全面小康半边天

陇南日报 2017-08-21 01:36 大字

电商发展“千人计划”成员在乡镇电商便民中心经营网店。 贫困妇女参加技能培训。 西和醪糟 西和乞巧文化墙 西和县新农村建设 西和晚霞湖畔陇南乞巧独具魅力,它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女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以“巧”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自身命运的人生追求。几千年来,乞巧被陇南女儿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增添着可持续发展的新血液。特别是近年来,陇南市立足实际,顺应时代变化,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突破,让乞巧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精彩的现代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在陇南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乞巧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仅充分展示了悠久文明传承至今的文化自信,而且在激励广大妇女实干兴家、发展立家,激发妇女脱贫的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陇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文化魅力促进文旅融合陇南,一个深处大山之中的城市,随着困扰多年的交通瓶颈逐渐破解,陇南伸展文化与旅游双翼,扶摇直上,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礼县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盛装打扮,一秉虔诚地举行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天上的“巧娘娘”保佑自己灵巧聪慧、美丽幸福。这就是在西和流传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活化石的“乞巧节”。事实上,通过节会、文化活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只是陇南市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方面。几年来,陇南市始终坚持多中选好、好中选优,集中力量打造以秦西垂陵园为代表的秦文化品牌、以哈达铺红军长征和两当兵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乞巧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形成陇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点。走进两当,在悠悠绿意中,重走红军路,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兵变旧址、改编地……两当“红色福地”美誉特色鲜明。来到礼县,你会忍不住前往秦先祖古陵园追访探秘,到大堡子山蜀贤相征战地凭吊怀古。而这两大主题旅游,让礼县旅游文化知名度不断提升。的确,优秀的旅游品牌就是鲜活的文化。陇南从规划入手,全市各县区从顶层设计开始,高度重视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融入,无论是对区域旅游规划、景区规划进行修编补充,还是编制项目建设性详规、产品规划等,都从规划理念、产品设计、品牌打造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和充分体现陇南多元特色文化。当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力不断加大,陇南众多景区景点和旅游区县,都焕发出一种新光彩,释放出一种新能量。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陇南各旅游景区景点游人如织,自驾游持续火爆、乡村旅游倍受热捧,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增长,全市旅游市场凸显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极大活力。其中,中短线游成为主要出游方式,一日游和近郊两日游仍占主导地位。随着陇南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加上假期期间实行对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政策,来自四川、陕西、青海、重庆等周边省市的游客持续增长,客源结构不断优化,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推动了旅游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此外,陇南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吸引了大批游客。以康县花桥村景区,大水沟村景区、何家庄村景区为代表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凭借其干净的村容村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和较高的服务质量,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之地。陇南人深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跨越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条条措施开始实施,着力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如今走进陇南,在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在重要位置都会看到陇南设置的大型宣传广告牌、制作的导览图、编写的导游词。在陇南的各大宾馆、景区,都张贴着“陇上江南、魅力无限”二维码,也全面提供WIFI、二维码导航等服务,畅通的旅游信息网、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宣传渠道,让外来游客在网上轻轻松松就可以了解陇南,畅游陇南。“电商”是陇南旅游的新元素。在西和县乞巧文化博物馆内,“乞巧女”手工绣制的枕头、鞋垫、荷包,编的草鞋……,都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产品,如果担心买的多了带不走,在网上80多家“乞巧坊”内的产品应有尽有,你可以尽情下单,邮寄回家。来到陇南,你会深切地感受到,陇南的美,不仅美在大江、大山的壮丽雄浑、气势磅礴;美在先秦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多元共生、融合发展;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协调推进、跨越发展,还美在陇南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陇南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陇南人也会因为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而有心灵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幸福感。电商脱贫陇南乞巧女儿勇立“互联网+”潮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仅在西和县,就先后组建成立了乞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刺绣女红为主、剪纸书画为辅,策划研发了“乞巧坊”十大系列200多个产品;在全县100多个村成立了“乞巧坊”刺绣协会;建成了“乞巧坊”文化旅游产品电商旗舰店;建成100多家乞巧文化产品网店。乞巧文化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初步成型。张婷:“乞巧让我增强了致富的信心”“我们村里的女孩子们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和灵巧。”淘宝网人文祁山?特产店店主张婷说道。今年25岁的张婷供职于礼县祁山乡政府,也正是由于乞巧文化的影响,张婷自小就树立了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参加工作后,她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很有潜力,便积极主动报名参加了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并组织祁山乡大学生村官和电商爱好者发展电子商务网点34个,同时,深入农户,挖掘具有祁山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扎笤帚,不仅传承了民间特色手工艺术,也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从记事起,奶奶常常对我们讲乞巧故事,在每年七月初,大人们都要参加乞巧活动,那时我们只是跟着凑热闹,后来才知道大人们在祈求智慧和幸福!”张婷说。去年3月,张婷通过努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网店,聪慧、灵巧的张婷还依托乞巧文化,指导群众以祁山乡西汉村乞巧女祈神迎水的九眼泉命名并成功注册了祁山“九眼泉”牌纯粮陈醋,通过在网店宣传推介,深受消费者青睐。网店同时还销售祁山纯手工高粱笤帚、绣花鞋垫和花椒、核桃、苹果等农产品,目前销量较好。“参与乞巧活动让我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在今后的电商路上我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网店,把当地特色产品推介出去,为祁山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点贡献。”谈及未来的发展,这位昔日“乞巧女”如是说。劳务脱贫陇南在脱贫攻坚中打造“巧”字招牌,通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妇女刺绣培训,着力培育“巧嫂、巧妹”劳务品牌,数万乞巧女儿走出大山,活跃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劳务市场,带动了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产业脱贫陇南市以精准脱贫为发展契机,拓宽农民致富途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西和县,通过建设半夏产业基地,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一条龙”式的发展模式;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生产规模;西和县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使马铃薯成为农户实实在在的“金豆豆”;在适宜苹果种植的10个乡镇覆盖苹果产业,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扶持群众栽植,全县苹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巧手脱贫陇南市巩固提升“乞巧坊”特色妇字号品牌的同时,充分借助乞巧女儿节的东风,创建“陇原巧手创业馆”,全面展示陇南妇女巧手作品,通过吸引企业注资、设计产品,着力将乞巧文化和巧手作品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助推精准脱贫。包五芹:把“刺”“绣”技艺传承下去扁枕、颈枕、抱枕、荷包、鞋垫……走进西和县石堡乡包集村的乞巧坊,只见一双双针脚细腻、绣面鲜艳的手工绣品码放整齐,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剪纸、绣画挂在墙上,惹人注目,其中大部分绣品都出自于村上的“巧绣娘”包五芹之手。“我从小就喜欢刺绣,但过去家里家外忙生活,没时间绣,直到五六年前才真正开始在刺绣上下功夫。”包五芹说,“我以前从没想过靠刺绣这门手艺还能发家致富。”据了解,包五芹一年的刺绣收入接近十万元。包五芹的刺绣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她告诉记者,平常只绣鞋垫的她,得知县上有人在收集扁枕绣品,就赶紧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绣品前去,没料到却被拒之门外。“可能当时我的手艺还不是很好,没有达到人家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加上出众的悟性,包五芹的绣技越来越精湛,绣出的作品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称赞。“现在,我不单单只绣鞋垫,我绣的扁枕、颈枕、车枕等都很受欢迎。”包五芹高兴地说。近几年,包集村为了大力发展刺绣产业,修建了‘乞巧坊\’,成立了刺绣协会,包五芹积极参加并担任了刺绣协会的秘书长,和村里的其他刺绣能手一起共同提高技艺。“现在我们协会人员不断在增加,年龄最大的近60岁,最小的28岁。”包五芹说,她们的绣品销路很好,已经卖到了日本、俄罗斯。特别是去年来,通过村里在上海务工青年的积极联系,包五芹多次往上海发货,收益颇丰。“最热闹的时候,就数每年乞巧的日子。那时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乞巧坊参观,走的时候有人也会带一些绣品回去。”包五芹告诉记者。看着绣品收益越来越好,本村的、邻村的一些妇女都慕名来找她学习刺绣技艺,而包五芹也毫不吝惜,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的姐妹。包五芹说,她就是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更好地把刺绣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带领大家多绣出一些能够体现乞巧文化的好作品。全国妇联:穿越万水千山的人间大爱月薪四五千,主人全家还给她买蛋糕过生日……西和县卢河乡妇女王爱霞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她对这个工作很是满意。王爱霞有两个小孩,为了养家糊口,第一个孩子才几个月时就和丈夫出去打工。2016年,王爱霞参加了妇联组织的免费家政培训才一个月,没想到就谋得一份好工作。在全国妇联的帮扶下,像王爱霞一样脱贫的农村妇女还有很多。针对陇南贫困妇女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精神负担重、创业就业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实际,全国妇联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精细化的帮扶措施,深入推进包括励志脱贫、电商脱贫、劳务脱贫、巧手脱贫、产业脱贫、健康脱贫、爱心脱贫等内容的“巾帼脱贫行动”,让每一个贫困妇女都感受到了扶持的温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了贫困妇女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柳村“乞巧坊”协会会长张芹是远近闻名的妇女致富带头人,各级妇联干部和媒体记者是她家的“常客”。在她眼里,全国妇联的“大领导一点儿官架子都没有”,“从北京城跑到大柳这个山旮旯里,真心实意为农民办事”。在妇联干部的帮助下,张芹和她“乞巧坊”的姐妹们去年开办了“大柳绣庄”网店,拓宽了刺绣产品销售市场,两个月前又注册成立了“西和县张芹绣艺有限公司”,刺绣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国妇联的帮扶行动,在古老陇南大地上产生了令人欣喜的“乘数效应”。为了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国妇联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面向陇南的贫困妇女开展创业培训、生产帮扶、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健康教育等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依托“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春蕾计划”“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等公益慈善品牌,大力扶持陇南的贫困妇女和儿童。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慈善项目资金,努力为陇南的贫困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妇联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下,陇南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乞巧女儿节。其中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3年在北京举办乞巧高峰论坛,古老的乞巧文化和全球妇女事业建立了紧密联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被了解、被认同。“乘数效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陇南市把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脱贫攻坚、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电子商务、劳务输转、生态文明等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乞巧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乞巧文化已然成为推进精准脱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文化旅游产业促农增收日趋凸显,在古老的陇南大地上产生了令人欣喜的“乘数效应”。

新闻推荐

筑一道“堤防”护一方水土

“8·7”暴洪泥石流灾害,西和共计213个村3472户17635人受灾,经济损失达30122万元,但全县无人员伤亡,在采访过程中,不管是西和县的领导,还是乡镇干部和百姓,他们都说到一个人———党局长,从他们的口中,我...

西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