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女儿梦 千年不改乞巧情
虔诚而隆重的迎水仪式? 西和县汉源镇牌坊村的李晓英为乞巧姑娘们传授刺绣工艺。 美丽的乞巧姑娘。 丰富多彩的民间乞巧活动。 拜巧。乞巧文化自秦开始,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创新,以特有的方式体现着千百年来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润物无声地激励着一代代西汉水流域女性提升自我、实现梦想。多年来,为了让这一千年“活化石”与现代文明激情碰撞,陇南人精心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从而让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并日渐鲜活生动起来。截至目前,陇南市已公布乞巧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63名,西和县和礼县公布的县级传承人196名。西和乞巧文化国家级传承人张月兰:“由喜欢变热爱由参与变传承”“我从6岁就开始参加乞巧了。”今年49岁的张月兰是西和县汉源镇牌坊村人,多年来致力于传承保护西和乞巧文化,并于2015年被评选为西和乞巧文化国家级传承人。“我出生在乞巧氛围特别浓厚的长道镇,奶奶和母亲都是当地的巧头儿。”张月兰告诉记者,在长辈们的带动下,家中姐妹5人每年也都参加乞巧活动,她自己更是从6岁就开始了。“因为喜欢乞巧,喜欢唱跳,从12岁开始,在当地长辈的指导下,我也开始作为巧头儿带着大家每年参加乞巧活动。”张月兰说,年轻的时候就盼着过乞巧节。其实细细算来,张月兰从事乞巧文化活动已有30多年,她搜集、挖掘、整理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为《西和乞巧唱词集》和《西和乞巧风俗志》的编撰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文献资料,确保了西和乞巧民俗在保持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得到良性传承保护和发展。“作为传承人就是要把古老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把乞巧的精神渗透在每一个点。让乞巧女儿们每一次参见完活动都有收获。”张月兰说。张月兰还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自己先后培养了110多名“西和乞巧传承人”,并帮助命名了西和县“乞巧世界”、“乞巧之家”。“下一步,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多组织培训活动,对乞巧文化再挖掘、再研究,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水平。”张月兰说,自己也要继续努力,做好乞巧文化进校园工作。菊爱娣:“乞巧,要好好传下去”“乞巧文化汇演一年比一年热闹,为了这次汇演,我们村准备了整整两个月。”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乞巧传承人菊爱娣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菊爱娣5岁时就跟着曾祖母参加乞巧,之后又跟着母亲参加,她的姑姑、姐姐每年也都参与,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乞巧世家”。当被问及今年乞巧跟往年有何不同时,菊爱娣说:“以前我们村参与乞巧的都是中年人,今年增加了儿童和青少年,她们都愿意参与这项活动,家人也都很支持。如今政府越来越重视乞巧,大伙儿也都意识到乞巧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得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从今年开始组织娃娃们参加乞巧,并且以后每年都会让娃娃们参加。”菊爱娣对记者说:“排练期间,每天吃完晚饭,换好衣服,拿着舞扇,提着音响就到村委会集合,队伍里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7岁,一直要跳到晚上十一点才结束,虽然累,但大伙儿都很有激情,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累并快乐着。”“每次临近汇演的时候都比较忙,白天要排练,家里饭也顾不上做,不是老公做饭就是儿子做饭,忙完回到家还能吃上热乎饭,感到很幸福,很满足,有他们的支持我才能更专注地去搞这项活动。乞巧不能失传,要一直传承下去。”菊爱娣说,她每年参加乞巧,家里人都双手赞成。传承,就需要原汁原味金风玉露,浪漫抒情,到处都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在西和县西峪镇南柳村村委会大院内,老中青三代乞巧女身着盛装,正在进行乞巧程式表演。场下,南柳村妇女主任贾娜正忙着指导少年队的队员纠正舞蹈姿势。“我们村的乞巧活动是统一组织的,共有80多人参加,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11岁。”贾娜说,这次把所有的乞巧队伍整合在一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乞巧活动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为了更好地展现最原汁原味的乞巧活动,我们在排练的时候,把村里年龄最大的、最懂乞巧的老人请到现场,亲自参与指导。”贾娜告诉记者,这次所有程式中的唱词全是通过这些老人一遍一遍唱,然后记录下来,再教给年轻人。“其实我们村的乞巧活动是有说法的。”说着,贾娜带着记者走进村委会。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张笔酣墨饱、气韵流畅的书法作品,为两首词,是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柳村乞巧场景的描述,而其作者就是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推广乞巧文化的赵逵夫教授的父亲赵子贤。“除了赵子贤先生描写关于我们村乞巧活动的两首词之外,赵逵夫教授也多次到我们村了解、挖掘乞巧文化。”贾娜说,赵逵夫教授曾在一次调研之后认为,南柳村可以说就是西和乞巧文化的发源地,建议我们村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加大对原汁原味乞巧文化程式和唱词的传承与保护。代代相传共续乞巧梦从仇池山下到云华山顶,从晚霞湖畔到横岭山麓,西汉水流域沉浸在一片歌舞的海洋。来自十里八乡的姑娘们欢聚一堂,虔诚乞巧。西和县西峪镇卢水村的乞巧姑娘们吃过早餐,就早早地来到了“巧娘娘”像所在的村文化广场。宛转悠扬的歌声流露出乞巧姑娘们虔诚真挚的感情,显得格外美妙动听。“我们卢水村今年的乞巧活动特别热闹,全村自发组织了三支乞巧队伍,分别是少儿队、中青年队和老年队。”68岁的总负责人卢牡丹老人告诉记者,少儿队人数最多,有45人,主要是5到16岁的孩子,中青年队和老年队分别为20到45岁以及50到70岁的妇女。“卢水村组织乞巧活动已经是多年的习惯了。”卢牡丹说,自她记事起,就跟着大人乞巧,一直到今天,乞巧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卢牡丹是西和县命名的“乞巧文化传承人”,近年来,村上的乞巧活动都是在她的热情帮助下组织起来的。“我们村乞巧队伍人数多,这既是村民们对乞巧活动热爱的表现,也是通过这三支队伍,表达卢水村对乞巧民俗文化的延续传承。”卢牡丹说。村支书卢小平说:“乞巧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更是营造了一种婆媳孝道、夫妻团结、子女教育、邻里和睦的氛围,只要村民们喜欢,村委会会全力支持。”
新闻推荐
(首席记者宋鹏)炎炎夏日,陇南彩民中奖“高温”持续不断,陇原大地频传喜讯。8月6日福彩3D游戏第2017211期开出奖号码“124”,陇南市西和县一彩民喜中大奖10.4万元。这是陇南本月的第六个中奖幸运儿。据...
西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