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陇南日报 2021-09-30 00:44 大字

杨琴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培养创新能力,就要把学生培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现”;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拘一格,不守旧,打破常规解法,敢于创新。

一、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轻松自由地进行思考。此外,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创新教法,学生才会有创新的学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为什么。例如:教学计算1+2+3+4+5+6+7+8+9+10=?时,多数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去计算,但有的学生在计算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有没有更好的简便方法呢?”这时我用鼓励和赞许的目光诱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动机。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由疑问、思考到实践,最后发现:1+9=10,2+8=10,3+7=10,4+6=10,然后得到10+10+10+10+10+5=55,由此很快算出了结果,并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拓宽解题思路

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激发学生勇于实践

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解知识,如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等,通过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如在“搭一搭、想一想”的数学活动课中,我先出示6根小棒,搭了两个三角形,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搭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把两个三角形并在一起,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我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一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共用了一根小棒。”我接着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搭3个三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这样的3个三角形。最后我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搭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10根小棒拼成了这样的三角形,还有的学生只用了9根小棒就能拼成这样的三角形。学生在搭一搭、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精神。学生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将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文县鸪衣坝小学)

新闻推荐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对策

张丽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颇为有效。新时期教...

文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