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自办文化大院乡亲们读书看报真方便
1931年4月出生于文县尚德镇的张福松老人,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书画家。2001年,为了倡导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张老把自己半生收藏的3000多本书籍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利用自家的两间瓦房,办起了农民书屋,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大院。近日,他呕心沥血编写的《尚德镇志》于日前问世,然而,他最大的夙愿是将尚德镇的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爱好书画自办文化大院
一生务农的张老闲暇时最喜爱写写画画。2001年,他倡导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看报,把自己半生收藏的3000多本书籍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利用自家的两间瓦房,办起了农民书屋,两间书屋总共不过30个平方米,三面大大的书架上摆满了旧书和新书。两张桌子拼成的长桌和四条椅子就是乡亲们读书看报的地方。不仅瓦房成为书屋,张福松老人家的大院,也变成了文化大院,在院墙上贴满了张老的作品,农村里常见的竹林、田野、桃林,以及牛、羊、鸡、鸭、鱼等是张老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就是在这样简陋的书屋中,小顽童变成了大学生,村民们也学到了蔬菜、果树的种植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实用知识。
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农民书屋大门总是敞开着,书屋里的笔墨纸砚大家可以随意使用。张福松还时常教学生们书法和绘画。尚德镇镇长马玲说:“自从文化大院开办以来,村民们渐渐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真正起到了文化‘加油站\’的作用。村容村风得到净化,还被县上评为文明示范村。”“张老先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他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抒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真挚热爱,尽情描绘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字里画间充分展现了家乡的崭新风貌。他的肩膀非常瘦弱,但是他却支撑起了一方乡土文化,我们将对‘文化书屋\’的建设进行大力扶持和帮助,希望更多的农民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文县文化局负责人高峰对张福松老人赞扬道。
呕心沥血编写《尚德镇志》
“多年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编写《尚德镇志》,为后人留下些珍贵的资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及时写下来,以备后用。”为了掌握最可靠的资料,张老走遍了尚德的山山水水,进村入户,详细考证、记录。对尚德镇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建置政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分章分类,详细记述,终于完成了《尚德镇志》的编写。目前,张老正在对后半部《尚德镇志》进行校正,准备印制。
《如松之盛》也是他近期出版的一本书,书中收集了张老毕生所学,有书画作品,有诗词歌赋、楹联对子、散文随笔,最可贵的一点,则是将行医三十余年的偏方验方全部公诸于众。除此之外,张福松老人还编撰出版了《尚德村史》、《联对拾零》、《风雨六十年》等作品。
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再攀登
每逢重大政策出台,张老总会自发更新镇政府的标语、板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的宣传、“十八大”的精神都通过他辛勤的双手,呈现于板报之上。“目前,我正着手编写《尚德名人小传》,要把民国到当代的尚德镇名人都收入书中。下一步,还要编写一本《尚德民间传说》,现在正在收集相关资料。”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张老的眼睛熠熠生辉,充满了喜悦。目前,张老在思考如何
让尚德镇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与白马池哥昼、洋汤号子、玉垒花灯戏、中寨琵琶弹唱这些本县地方文化品牌相媲美,想起这些未完成的心愿,老人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人生价值是奉献,生命不息献丹诚。服务无止笑面对,老骥伏枥再攀登。”张老不服老的精神就像他的文字一样振奋人心。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春日,去探寻一支古老、神秘的白马部落。之所以神秘,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白马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千年生活习俗。当汽车翻越文县高楼山时,我却晕...
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