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农的喜与忧
□记者元存马啸丽霞
时下,正是花椒成熟的季节。8月27日,记者走进了“花椒之乡”——麦积区元龙镇,还未进入乡镇,一股醉人心脾的椒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路边两旁田间地头绿叶中一簇簇红色的花椒如漫天繁星,煞是好看。
“今年的花椒收成好,价钱也比往年高许多。”站在路边忙着摘花椒的桑渠村村民杨凤翔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前年的花椒收成也好,但价钱不行,一斤买不到15元。去年遭了冻害,花椒基本上全冻光了。今年老天爷照顾,花椒长得好得很,价钱也好,一斤大红袍卖到了32元,油椒也卖到了十七八元。”杨凤翔老人说,家里种了四五亩花椒,按照今年花椒的价钱,“挣上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据元龙镇办公室主任闫建军介绍,目前元龙镇种植花椒面积达1.8万多亩,已经收益的1.3万多亩,花椒已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全镇的22个行政村均有花椒,花椒收入占全镇收入的70%到80%。为了解决椒农“卖难”问题,2004年由镇政府牵头、部分椒农发起组建了元龙花椒协会,同年,各商户自愿集资建起了以花椒购销为主产业的元龙综合农贸市场,不仅解决了椒农的“卖难”问题,还带动了一大批谙熟花椒的椒农们在这里做起了代购商,增加了农民收入。
“收成是好,顾不过来啊,你看我都病倒了。”68岁的王玉兰大妈面对缀满枝头的花椒喜中有忧。王大妈的子女们都出外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俩口,今年花椒大丰收,家里种的2亩花椒两个人忙不过来,年迈的王大妈由于采摘花椒犯了高血压。“没办法,摘不过来只好叫人,一个人工每一斤花椒就要两元到两元五,还要管饭管住,远处山上的还要车送,每天按照每人摘40斤青椒算,人工费就要80多元,再加上吃的、车费,将近100元了。”王大妈给我们算起了帐,“这还不算化肥、农药的钱,再加上人工钱,卖花椒的钱一半就让别人拿走了。”王大妈说,现在开学了孩子们都上学了,叫人工更难了,“我把外面打工的孩子们都叫了回来,他们在外面打工随随便便一天就挣七八十块钱,回来摘麻椒每天也就能收入五十元左右,但庄稼成下了糟蹋了可惜得很。”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采摘花椒不容易很辛苦,得耗费大量的人力、长时间采摘;晾晒花椒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天气稍微不好,花椒晒不透,颜色就发黑,对价格影响很大。杨凤翔除了与王大妈一样有没人采摘的苦恼外,还为晒花椒而发愁。前几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就让杨凤翔的近百斤花椒深受其害。“花椒这东西靠天吃饭,天气不好,晒得椒就是黑的,颜色不红,价钱立马就下来了。前些天摘的百十斤油椒没法晒,全黑了。”杨凤翔说,现在村子里有些人也买了烘干机,但烘干机没有太阳晒的好,价钱还是上不去,况且一个烘干机最少的也要三四千元,一般家庭买不起。
说起椒农们的这些“苦恼”,天水元龙大红袍花椒购销中心总经理曹灶虎却觉得目前椒农的“忧”还在于元龙镇花椒品牌的打造和宣传。经营了十几年花椒收购的曹灶虎对陇南等一些周边地区花椒出名的地方比较熟悉,他说元龙花椒颗粒饱满,色泽鲜艳,味道醇厚,比较受欢迎,但与其他一些地方相比,名气还不是很大。这几年,陇南武都、礼县这些临近地区的花椒品牌知名度在日渐加大,而且这些地方政府对椒农的培训、机械化采摘、晾晒等方面都在加大投入,虽然元龙目前的花椒产业已经向专业化迈进,但还是分散式的自由发展,这样下去对元龙花椒品牌的提升是不利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只有这样,元龙镇的花椒产业才能做得红火。”曹灶虎说。
丰收本来是喜事,然而花椒采摘的困难、晾晒的受制于天,投入成本的加大,甚至更长远的品牌的巩固和壮大需要众多人、众多部门的协作,“花椒采摘、晾晒能否引进一些新技术?政府能不能进一步加大对花椒产业的扶持?”这不仅仅是曹灶虎的愿望,也是元龙镇所有椒农们的愿望,希望不远的将来只见椒农们在丰收之年开心笑。
新闻推荐
惹祸电缆线仍在原地目前,死者家人已从礼县赶到兰州,将就相关问题与肇事车所属单位进行协商。
本报讯 发生在定西路的拖地电缆线夺命悲剧过去已经3天了,经警方调查,肇事车是甘肃省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辆(以下简称七建公司),车号为甘A·11098。目前,死者家人已从礼县...
礼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