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敬老院来了“贴身医生”

阿坝日报 2014-07-10 14:53 大字

■周德丽

他是一个偏远山区基层医生,凭着行医救人的坚定信念,5年来,受到上级部门和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肯定和普遍欢迎。他在草登乡行医期间是乡亲们随叫随到的“救护车”;如今,他服务的马尔康县敬老院,虽然只有100余人,但是对老人、对病人,却是尽心尽力极为负责。他,就是马尔康县敬老院的医生曾林。 

“医术高,为人好啊!”提起草登乡卫生院的曾林医生,该乡的村民们赞不绝口。曾林2009年参加工作就分配到了马尔康县草登乡卫生院,在草登乡曾林一干就是四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跑遍了草登乡的村村寨寨,走村入户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季节性巡诊活动、建立辖区群众病历档案等等,使辖区群众的就诊率、防疫覆盖率以及卫生保健知识普及率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四年间草登乡卫生免疫接种率达到100%、纳入规范管理率达100%。

2013年4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曾林被安排到了马尔康县敬老院卫生室。过去是乡村基层医生,到了敬老院,输液、打针、看病、抓药都是他一个人做;身边又全是平均年龄80多岁的老年人。曾林说,老人们任性,有时说话很冲,一副“老小孩”脾气,对待老人就要像对待小孩一样要有耐心。

曾林在敬老院是出了名的好脾气。77岁的阿基阿姨胃不好,有风湿,在敬老院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每天早上、中午都会来医务室“看病”,而且每次看见有其他老人在输液的时候,她就会缠着曾医生给自己治疗,给自己也输液,“她总以为其他人都可以输液治疗,自己也要输液治疗,是医生不照顾他不好好给他治病,所以才给别人输液而不给自己输液,还成天一副‘欠多还少\’的脸色”,曾医生笑呵呵地告诉笔者。对于阿姨这种情况,曾医生并没有掉以轻心,他分析,阿基阿姨是因为寂寞、孤单、无人倾诉,所以郁郁寡欢,脾气才会越来越古怪。针对这种情况他经常去和阿姨聊天,陪阿姨在院子里散步,去超市给阿姨买他爱吃的东西,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阿姨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谈话间,一位老人咳嗽着走进了医务室。曾林一边拿着听诊器给老人检查,一边亲切地询问他最近的饮食起居,并不时安慰他。老人因身体不适而低沉的情绪,也在与曾林的聊天时好转许多,房间里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老人检查完走出医务室后,曾林告诉笔者,老人生病心里不舒服,首先要多安慰他们,让他们开心起来,这样病就好了一半,吃药其实就是辅助作用。老人很多病都是闷出来的,因为没有人陪他们聊天说话。所以曾林只要有空,就常常和老人们一起聊天,老人们都欢喜得很。

在和曾医生深谈过程中,他也向笔者透露了这些年来对家人的愧疚。曾林医生说道,“妻子和2岁的孩子都在甘孜州丹巴县八底乡生活,家里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父亲,这么多年家里家外的事基本上是妻子一人忙,我一年最多回家2次,去年父亲病了在州医院(阿坝州医院)住院,我都只是在下班后,安顿好老人们再去医院看一下,呆一会儿又马上回到敬老院。”但是谈起自己的职业他立马神采奕奕,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为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负责,为病人负责。接下来,他也打算把家人接到马尔康,让妻子在敬老院找个打扫卫生的工作,也好消除他一直以来的后顾之忧。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曾林常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守护着老人们的健康,更是老人们的贴心人。

新闻推荐

专合组织助农增收

■蒋小燕周德丽8月26日,马尔康县查北村金土地合作社承包的莴笋基地里,返聘的村民们正忙着给莴笋施肥,科学规划的灌溉水渠为莴笋提供了充足的水分,第二季莴笋长势良好。“以前种地都是单打独斗,不成规...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