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长廊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文明长廊 打造美丽乡村
陇南市文明委
近年来,陇南市立足实际,以国省道沿线为重点,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全市深入开展了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提升了城乡社会文明程度。
新农村建设成效高
陇南市为了深化“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加强城乡环境管理,集中解决灾后重建以来交通秩序、市场管理、城乡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巩固灾后重建成果,打造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从2010年3月起,在全市展开了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
通过2010年的集中治理、2011年的巩固提升,2012年的深化拓展,经过连续三年的治理和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该项活动的重点在管理提高上。按照市上抓总、以县为主、乡镇负责、抓村示范、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属地管理的原则,陇南市以国道212线、316线陇南段和省道205线等9条主干公路沿线的79个乡镇、433个行政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建设了一批景观带、绿化带,创建了一批市级文明机关站所,规范城镇店标店招店貌、规划建设重点集镇的建筑风貌,加强了校园文化、医院文化、机关文化建设。
在工作过程中,全市总结提出了“公路两侧全绿化、适时适地生态景观化,宣传标语上标牌、围绕中心定内容,文化上墙陶冶人、跟人进村进单位,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新村新形象”的建设要求和“四不能”(不能给山砌墙、不能给空地砌墙、不能给树砌墙、不能砌孤墙)“四不准”(不准挂布标语、不准写墙体标语、不准在无人路段乱画文化墙、不准在房屋山墙贴广告)的建设原则;推广“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三级联创模式;推行“十星级文明户”“六争六评”“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了康县望关乡徐罗村等高半山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
科学规划促发展
全市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作为文明长廊建设的核心内容,以实现“两个明显提高、一个较大改善”(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群众素质的明显提高,实现以乡村文化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习俗、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实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为目标,以“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塑造新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规划编制、民房建设、设施配套、产业发展、民主管理、文明新风等重点,深入开展了文明长廊创建活动。
建设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坚持党委统抓,政府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党委统抓,是文明长廊建设的坚强组织保证。陇南市坚持“党委统一抓、领导分工抓、部门配合抓、基层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形成了抓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在推进工作中,注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首创、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既当决策者,又当建设者,更当受益者,因而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这就启示我们,建设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坚持党委统抓、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只有让广大群众得实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是整合资源抓规划。坚持“规划一幅图、把关一支笔、统筹一班人、建好一套机制、培育一批(各类)典型”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县区文明委的作用,由文明办协调联络,整合文明委成员单位交通、林业、环保、农业、文化、教育、卫生、水电等的项目、资金和人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计其功,形成了整体工作合力。
资源整合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获取整体最优。陇南市坚持“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建设原则,凡用于农村建设的农业、林业、国土、扶贫、水利、交通、环保等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到文明长廊建设上来,从而克服了“撒胡椒面”的弊端。这就启示我们,建设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坚持资源整合,部门联动,只有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合力打造,才能提高抓建工作质量。
二是创新载体抓建设。以辖区内国省道沿线为重点,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和干道沿线的文明单位创建,开展文明长廊建设活动,创新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载体。坚持不懈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基础是,结合陇南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塑造新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新”竞赛活动,以及以“勤劳致富好家庭、孝敬父母好儿媳、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等为主要内容的“六争六评”主题活动、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三是创新理念抓创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立足实际,以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陇上美丽乡村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以辖区内国省道沿线为重点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把文明单位的创建从点连成线,从市、县的主管部门延伸到了具体的窗口服务单位。
城乡一体化,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党政主要领导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通盘考虑,制定规划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指明方向又预留空间,实施规划既高点起步又量力而行,既只争朝夕又不急功近利,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启示我们,建设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只有编制规划时高点起步,才能节省未来建设成本,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创新制度抓管理。建立了宣传标牌“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作)“三规范”(规范路段、规范内容、规范管理)和农村环境卫生“三个一”(每个村至少建造一个垃圾屋、购置一辆垃圾手推车、聘用一位清扫保洁员)“五问”(个人卫生,今天你讲究了吗?家庭内外,今天你整理了吗?房屋前后,今天你清扫了吗?公共清洁,今天你爱护了吗?环境改善,今天你微笑了吗?)“六有”(村有场、社有池、户有箱、人有厕、畜有圈、机有棚)的管理制度,同时研究制定了任务明确、措施具体、标准规范的生态文明村、文明公路线、文明旅游线等的建设标准、测评细则和管理办法等,推进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文明长廊”深入人心
陇南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市共建设文化墙3万多面,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9万户;创建国道212线、省道306线、省道205线等10条“文明长廊示范段”1000多公里;建成了600多个集“惠民政策宣传场、科技信息发布场、文化活动展示场、体育健身比赛场、致富能手评比场、村风文明评议场”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小广场;启动建设了1148个“特色产业鲜明、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呈现出“村在绿中、房在画中、人在景中”的风貌,极大地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2011年、2012年,陇南市连续两年得到了省文明办的通报嘉奖。2012年在全省新建项目观摩陇南汇报点评会上,省上领导对陇南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中科院教授、博导董锁成,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导李周,甘肃省委党校教授刘永哲等都对陇南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介绍陇南文明长廊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体现特色扎实推进文明长廊建设活动》一文,“文明长廊”建设被中共中央党校《“十二五”规划与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上卷选登。新华网、甘肃经济日报、省文明网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也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近年来,陇南在文明长廊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陇南市将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省、市重点工作,深刻领会省委领导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市州好的做法,认真推广平凉典型经验,学习好、汇报好、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推进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陇南积极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本报陇南讯(记者周者军)又是一年春风暖,正是播绿好时节。3月开始,陇南市西汉水沿岸、白水江畔、米仓山上,到处是干部职工、武警官兵运送树苗、挖坑浇水的植树造林场面。...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