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未来新“蓝图”
如画一般的刘河村
刘河村是位于康县平洛镇中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5.12”汶川大地震后,这个村80%以上的房屋倒塌或受损,是当时康县受灾最严重的自然村之一。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刘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业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收尾,刘河村别具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工程也成了江武公路沿线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一个老党员的心里话
1月16日下午5点,当我们走进刘河村的时候,大部分村民们家都准备吃晚饭了。夕阳下,刘河村仿佛在画里一样:一排排仿古式的新式建筑,一条条干净整齐的街道。炊烟袅袅中,我们如同置身于一幅温馨和谐的静态山水画之中。
刘满仓老人是刘河村的老党员,我们在村口碰上他的时候,他正领着几个年轻人在街道上挂灯笼,一排排鲜红的灯笼下是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今年过年是这些年村里最热闹的一年,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房子。这几天,村里天天有人买回来大彩电、热闹啊。”刘满仓告诉记者,他家里前天刚宰了头200多斤的大肥猪,因为搬新家,正月里会有很多亲友来,全家人都卯足了劲准备年货。“儿子刚买了辆车,准备在过完年后跑运输,地里的核桃和花椒去年的收成也不错。我们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啊。”老人告诉记者,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村里的房子大部分都倒塌了,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一家五口在帐篷里生活了一年多。灾后重建时,是政府帮他们家盖起了新房子。刘满仓家的新房子是一座靠山的小二楼,宽敞明亮。洁白的地板,屋里现代化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这一院房子,要是让我们自己来盖,还不知等到什么时候呢。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刘河村今天的幸福。”老人说。
看不到垃圾的村子
记者在刘河村采访时注意到,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不锈钢的垃圾桶,村口各个路口上都有一个外观新颖的垃圾池。这在眼下的农村并不多见,村里的文书刘康伟告诉记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他们把今后农村的环境整治问题也考虑了进去,通过耐心细致的给农民做工作,让每一个村民认识到爱护环境、维护新农村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人。县上还专门给他们配发了垃圾车,每个星期都有专人负责清理拉运。“现在村里人都形成了自觉的习惯,学会了把垃圾分类入池。偶尔在路面上发现垃圾,也会有人自觉地把它投入垃圾池的。”刘康伟说。
刘河村是康县灾后重建工作中最早的新农村,在给当地农民修建房屋的时候,当地政府专门派技术人员去北川等地取经,在图纸设计、工程造价等方面全程监督,既让农民对灾后重建资金心中有数,又通过政府部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全村的整体规划上了一个档次。“通过新农村建设,让老百姓转变观念,让外面的人能够看到康县农村最明显的变化。这是我们当初在做刘河村新农村建设时的一个主要思路。”康县平洛镇党委书记王均告诉记者,刘河村的这些民房在抗震级别上都达到了8级。
年轻人的“蓝图”
刘长吉是刘河村的村主任,是这个有着近千人村庄老百姓的领头人,也是当地种植花椒、核桃的致富能人。对于刘河村的改变,刘长吉有着很切身的感受。“地震毁了我们的家园,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重生的希望。”刘河村有很多年轻人在外地打工,过年时这些年轻的打工者纷纷回到了家乡。看到村里这些变化,年轻人的看法也发生了动摇和改变。“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小村庄,守在家里没有什么前途。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家乡有这么优美的环境,有那么多优势产业,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也要为振兴家乡的经济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广州打工好几年的青年农民刘晓林告诉记者,这些日子他和几个伙伴商量好了,今年过完年不再出门,在老家共同投资建一个加工核桃产品的小厂。
夜色渐渐降了下来,华灯初上的刘河村沉浸在节前的欢乐和祥和中。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翟正文)近日,甘肃国画院送文化下乡暨书画捐赠活动在如诗如画的山水小镇陇南康县文化中心举行。甘肃国画院院长李秀峰和该院书画家陈桂林、何祖清、赵为民、...
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