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0岁男子汉勇敢撑起家

兰州晚报 2012-05-31 16:22 大字

小东义在做饭

本报讯在陇南康县城关镇,一名10岁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幸和贫穷,早早地担负起了家庭重担。面对残疾的父母和73岁高龄的奶奶,10岁的陈东义一边上小学一边用行动撑起个家。玩具、新衣裳甚至白面馍馍,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10岁少年挑大梁

5月29日,记者跟随志愿者来到陈东义家,这是城关镇孙家院村小学借给陈东义和父亲的居住的房子,屋内只放着煤炉、案板、床几样家具。52岁的父亲陈歧军8年前双目失明,47岁的母亲勾彩兰耳聋智障,奶奶已经73岁高龄,小东义是家中唯一的健康人。这个小大人不但要料理他和父亲的生活,还要每周到十几里外的家中,安排好奶奶和母亲的生活。全家虽然有12亩耕地,但由于没劳力,只耕种了一亩,年收入只有400元,人均仅百元左右。几年来,陈东义几乎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买过一样玩具,穿的用的大部分来自好心人的捐赠。

小东义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父亲穿衣、刷牙洗脸,然后进教室学习。中午给父亲生火做饭,晚上等父亲睡觉后,他才能坐下来做作业,他已经这样坚持好几年了。小东义的事迹感动了学校师生,学校除了给陈东义父子免费提供住宿外,还给他们解决了生活用煤。但是,陈东义很少用煤做饭,每周都牵着父亲的手,从13里外的老家背柴做饭,不想再给学校添麻烦。县教育局得知陈东义的情况后,也把他纳入寄宿生对待,给予500元的生活补助,孙家院学校师生也为他捐款555.5元。

洋芋皮也要煮着吃

采访当天下午放学后,陈东义要给他和父亲做饭,同行的妇联、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帮助他做饭。一个女志愿者要削洋芋皮时,他赶紧走过来说:“阿姨,别削,一削洋芋就小了。”听到儿子的话后,陈东义的父亲拄着棍摸索过来,从地上捡起几片皱皱巴巴的洋芋皮,又摸索着放在了案板上。一口铁锅架在煤炉上,陈东义小心翼翼地拿起好心人捐赠的清油,滴了几滴然后将洋芋倒进锅内,不一会儿,洋芋挂面做好了,陈东义和父亲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在陈东义宿舍的窗户上,张贴着一张醒目的感谢信,这是他写给康县一中初一、一班全体同学的。今年初,初一、一班学生了解陈东义的境遇后,自发捐款1050元,为小东义购买了生活用品,并写了21封鼓励信,许多同学愿帮助他渡过难关。

恩情要好好报答随行的县妇联给陈东

义送去了500元慰问金和大米等生活用品,县团委带领志愿者也给陈东义送去生活用品和书籍,县委报道组、电视台给小东义送上书包等学习用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城关镇政府为陈东义一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他们生活问题。记者注意到,在场的小东义面带笑容,用柔嫩的双手牵着父亲出出进进,当记者提出拍一张他们父子两人的照片时,陈东义迅速给父亲整理上衣,父亲则不由自主把陈东义揽在怀中。

采访结束离别时,陈东义父亲眼眶含满了泪水,带着哭腔对儿子说:“娃哎,好人的恩情我们要好好报答。”陈东义立即说道:“叔叔,阿姨,谢谢你们,我一定好好学习。”

相关新闻

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

晚报记者刘磊

本报讯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阿干镇第三小学的18名留守儿童却一点儿也不缺乏父母之爱,因为老师成了他们的“代理家长”。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排除家长长期不在身边的心里压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阿干镇第三小学推行了代理家长制度,学校的14名老师平常除了教课之外,课余是家长的身份,帮助孩子们学习、照料他们的生活以及进行心里辅导。代理家长朱晓琳告诉记者:“阿干镇第三小学‘留守儿童之家\’成立后,学校的老师就担任了孩子们的“代理家长”,在教学的同时给孩子们家的温暖。”

一位留守儿童说:“原来双休日或者是放学后的时间,是我们最想念父母感到最孤独的时候。现在,我们的代理家长们每周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运动和趣味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我们现在周末过得非常开心。在老师的照顾和关怀下,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新闻推荐

通讯员朱彦军记者杜斌康县男子李某在年前因琐事

本报讯(通讯员朱彦军 记者杜斌)康县男子李某在15年前因琐事将同村一村民打死后畏罪潜逃,15年后,警方开展“清网”行动追逃时发现,杀人凶手李某已客死他乡。后经开棺验尸,确定死者就是康县...

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