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菜农的“走转改”
一位菜农的“走转改”
本报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宋 博
从露天种植一年一茬到温棚种植一年两茬,从靠天吃饭到网上学习先进技术,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肥浇水……如今在徽县农村,越来越多的菜农,走出去学习、转变老观念、改变种植模式,把一亩三分地的效益发挥到了最大化,一个个“泥腿子”变成了“土专家”。
徽县泥阳镇泥阳村菜农何小平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早春时节,记者来到泥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看到何小平建起的上百个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已开始抽苗扯蔓,绿油油的菠菜青翠欲滴。
“我有102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除去成本最少有一千元的利润,一年下来,收入10万元一点没有问题。”正在查看大棚湿度的何小平说,这些年,之所以在种菜上有了不错的收入,主要是探索出了种菜的“三字经”:走、转、改。
今年42岁的何小平在外地打过工,贩运过蔬菜。2011年,回到村里后,一门心思种起了蔬菜。“要向土地要效益,就得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何小平告诉记者,他先后到周边的成县、武都等地学习蔬菜种植经验,还和县蔬菜站农业专家取得联系,请他们到地里指导,解决种植中的疑难问题。经过学习,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将露天种植改成了温棚种植,当年种植的黄瓜、番茄、青椒等蔬菜喜获丰收,并实现了一年两茬。
学到了新知识,何小平开始转变观念,种植蔬菜不再局限于自家的土地,而是瞄上了村里人的田地。2012年,何小平流转了24亩地,建起了60座大棚。为进一步开拓视野,他积极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学习新技术。如今,通过间作套种、反季栽培、膜下滴灌浇水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蔬菜品质和产量。
2014年,何小平流转的土地已达60余亩,种植规模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何小平在种植和销售环节上下工夫,“改”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在日光温棚内种植水果玉米,并套种西兰花等蔬菜。由于是反季节上市,他温棚里出产的水果玉米卖出了好价钱。为了让蔬菜有更好的销路,何小平注册成立了徽县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示范专业合作社,凭借品牌优势,很快打出了市场。同时,借助徽县将泥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旅游观光农业园的优势,主打采摘体验、绿色生态牌,吸引了各地游客上门选购蔬菜。
新闻推荐
古银杏树已成为徽县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初秋时节,徽县嘉陵镇田河村千年古银杏树群落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近年来,该县依托田河村153棵千年以上古银杏树发展旅游产业,古银杏树已成为徽...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