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哈达铺的扶贫“网事”

甘肃日报 2016-10-26 00:00 大字

哈达铺的扶贫“网事”

本报记者孙海峰

对宕昌县哈达铺人来说,有一段往事的记忆永难磨灭。那就是1935年9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宕昌县哈达铺镇。在这里,毛泽东做出了向陕北进发的决策。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从此改写。

今天,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新征程中,那段红色往事,不仅为哈达铺人带来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而且为他们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互联网大潮中,哈达铺的扶贫“网事”也风生水起,药材业、旅游业等都因为互联网而走出了大山。

哈达铺是传统商埠,生产黄芪、红芪、当归等中药材。然而,由于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农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无所适从,这里的人也因此勤劳而不富裕。截至2013年底,哈达铺贫困面仍有40.11%。如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一道难题。不过,转机很快到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铺到了哈达铺人的脚下。电商,这一曾经鲜有人知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撬动当地“穷根”的支点。

“全镇现已建成电商扶贫示范网点50个,不光负责在网上销售地产药材、粉条、大蒜,还为乡亲们在网上代购各种商品。”哈达铺镇电商中心负责人韩丽红说。小小的电商网店迅速将大山深处的乡村与市场紧密连接在了一起,中药材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带动。(转3版)

(接1版)

“通过网上销售,中药材的销路更广了,农民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信息,避免了中间商压级压价,网店以保护价收购药材,比市场价还高一两块钱,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韩丽红说。

哈达铺镇召藏村电商服务点合伙人李伍彦说:“我们电商服务点不仅负责收购,还负责包装销售,一年下来少说能有六七万元收入,光我们这个点就带动了村里36户贫困户脱贫。”

不仅如此,哈达铺镇还依托华昌药材城的区位优势,通过把贫困户变成网商,把农产品变成商品,把贫困村变成网货供应的“后仓库”,把外出务工和返乡青年变成发展电子商务的“带头人”等形式,共开通网店35家,实现了网上交易额3184万元,共带动贫困户1087户,为贫困户销售中药材价值1029万元。

一条网线不仅连接起大山深处的乡村与广阔的市场,而且将红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也让更多人领略了哈达铺、宕昌的美景。

“为了传播红色文化,我们开办了网上纪念馆,游客可以在网上参观红军长征的文物、介绍,还可以在网上献花、留言,来馆参观的游客还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韩亚东说。

“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传播,现在红色旅游越来越火,慕名参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游客越来越多,与官鹅沟景区相呼应,形成了宕昌旅游‘一红一绿\’的大格局,再加上古羌国遗址,宕昌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官鹅沟景区办公室主任侯军说,“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全县带来了更多收入,而且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

通过网络这一“支点”,哈达铺镇不仅撬动了***的大盘子,而且将红色文化、长征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在这一“网事”的作用下,哈达铺脱贫攻坚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镇减少贫困人口795户3622人,贫困面由2013年底的40.11%缩小到了28.14%,贫困率下降达12%,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4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0元。

新闻推荐

合***,培育富民产业,引进陇薯7号原原种240万粒,在各竜川等地连片建成陇薯7号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600亩,预计生产脱毒马铃薯原种120万公斤,总收入达96

宕昌县阿坞乡各竜川农民在采挖马铃薯。阿坞乡今年结合***,培育富民产业,引进陇薯7号原原种万粒,在各竜川等地连片建成陇薯7号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亩,预计生产脱毒马铃薯原种万公斤,总收入达万元。...

宕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宕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