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 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本报记者 周者军
两当红色革命园区加紧施工、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内游客不断、哈达铺古民居和主街道维修改造全面完成、一个个农村文化大院里笑语连连……初春时节,走进大山深处的陇南,所到之处,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装点着城乡群众的生活。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国务院批复,对陇南市而言,既是重大的政策机遇,又是重大的项目机遇,对于展示陇南悠久历史文化、构建甘肃南部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先秦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特色文化市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不仅意味着陇南被纳入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更重要的是陇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有了新的强大‘助推器\’。”副省长、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说,陇南将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的各种政策,乘势而上,全面实施精神引领、精品打造、文化惠民、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工程,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齐头并进、保护传承与挖掘开发深度融合、文化发展与经济跨越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陇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既有华夏民族大文化的同源性,又有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在资源特色上,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等见证了陇南历史文化的厚重,乞巧文化、白马文化等表明了陇南民俗文化的独特,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起义纪念馆等说明了陇南红色文化的丰富。在地域特性上,陇南市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为全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是蜀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在文化特质上,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习俗还保持着原生态。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陇南文化资源丰厚独特,但未得到充分挖掘;灾后重建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巨大变化,但配套建设和管理使用亟须加强;文化产业虽处于艰难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文化改革稳步推进,但文化领域思想观念的深层转变有待加强;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结构不优的问题客观存在。
王玺玉说,贯彻落实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推动陇南文化大发展,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出的“1313工程”具体要求与陇南的资源特色、地域特性、文化特质、阶段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具有陇南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据了解,陇南市将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框架设计和特色文化大市的总要求,统筹全市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特色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重点,以“陇蜀道文化带”建设为主线,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三大品牌,建设礼县、成县、徽县、康县历史文化区,文县、西和县、武都区民俗文化区,宕昌县、两当县红色文化区等“三个示范区”。通过园区、项目建设和人才工程、节庆会展等一系列有效举措,精心打造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十三板块”,走出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为稳步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陇南市将重点抓好“十三板块”包含的内容和项目,包括保护蜀道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先秦文化等留下的众多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保护传承西和“乞巧”风俗、白马民俗、武都高山戏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宕昌哈达铺、礼县盐官、文县碧口等历史文化名镇;加强白马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文化精品创作,大力扶持高山戏、花灯戏、影子腔等艺术品种的创新;依托两当起义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弘扬红色文化,丰富文化旅游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先秦、伏羲、西狭等历史文化,乞巧、白马人等民俗文化,两当起义、哈达铺等红色文化的研究;将文化与旅游、养生等深度融合,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建设徽县天赐一秀、礼县秦文化、康县茶马古道等文化产业园区,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宕昌讯(记者周者军通讯员刘国庆)宕昌县以“红军长征途中‘加油站\’——哈达铺”为红色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哈达铺红色革命文化园区建设,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艺精品呈蓬勃发展态势...
宕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宕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