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耸入云的毛羽山这样的茅草屋越来越少牛车过河浪花飞

兰州晨报 2012-10-13 15:22 大字

高耸入云的毛羽山。 这样的茅草屋越来越少。 牛车过河,浪花飞溅的瞬间。 磑子坝的男人几乎每一个都是能工巧匠。 木轮车上的核心部件——车轱辘。 范景荣看木轮车的眼神像看自己的孩子。 青苔印上废弃的木轮。 嬉戏的孩童让我们明白了木轮车为什么会传承下去。 火盆上的温馨时刻。 美丽的花帽子。

陇南市宕昌县一隅的大山深处,在一个名叫磑子坝的小村落里,人们依然保持使用着古人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工具——木轮车。在这里仿佛时间骤然凝固,历史仿佛退回到远古!木制车轮依然是深山小村落的生命符号,这个符号应该是纷繁历史的一个延续。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悠然自得地甩着长鞭在木轮车上迎接着每一个日出日落,独自享受那份远古以来的平静生活。

木轮车朴拙、原始的两只硕大车轮,在这个雨后一地泥泞、略显凌乱的山村里,显得那么灵动,充满装饰的意味

9月26日上午8时,在蒙蒙细雨中,记者一行从县城出发沿白龙江畔的国道212线向北而行,去大山深处,寻找木轮车所在地兴化乡磑子坝,在一个叫临江铺的地方,我们沿着一条乡间公路右拐入沟。沟叫毛羽沟,在半山腰上,记者看到兰渝公路正在施工的两个巨大的隧道口,而再往前,一道逶迤而来的高山在群山之间直入眼帘,公路仿佛是被它随意抖落的一条飘带,另一段在何处飘摇,不得而知。据宕昌当地的朋友讲,飞鸟要飞过海拔近3000米的毛羽山,也会力竭而死,空留几片羽毛在山顶飘零,故名毛羽山。

翻越毛羽山,即到南阳镇。从南阳镇去往我们要去找寻的磑子坝村所在的兴化乡,在河谷的乱石滩和山坡的灌木丛间,有一条新近铺设柏油的公路,路面虽窄但路况极好,时不时还有一两只调皮的雉鸡、松鼠从眼前飞也似的一掠而过,让记者对磑子坝之行艰难程度的预判产生怀疑。到了兴化乡,乡政府领路的两个小伙子的一席话,又让人的心悬起来,他们说,昨晚下雨,山水很大,去磑子坝的路可能有垮塌的路段,如果是那样,我们将不得不步行前往。

果然,我们在半途遭遇半个路基都被山洪掏空的地段,好在我们的越野车还能勉强通过;在另外一个路段,有七八块山上掉落的飞石散落在公路中间,兴化乡的两个小伙子让记者站在路边“望风”,身强力壮的他们很快就将石头搬离路面。

中午12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磑子坝村。

不需任何人的指点,在高高的晒麦架下,在门户半掩的院落,在卧有黄狗的篱笆前,远远地,我们看到了木轮车的身影。没有任何装饰,车身的颜色完全是白中泛黄,有些地方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然变黑。

下雨使地里的活大都停了下来,村民们多在家休息,在村道上我们没有发现一辆木轮车驶过,连拉辕的牛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一辆辆木轮车静静地,随意摆放在空地上。

我们在村子里东寻西问,近距离地悉心观察这难得一见的最具有原生态韵致的木轮车。

我想到斯蒂文斯《坛子的轶事》的诗句:“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放在田纳西的山顶/凌乱的荒野/围向山峰/荒野向坛子涌起/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同样的感觉,在磑子坝村所有人的事物中,木轮车朴拙、原始的两只硕大车轮,在这个雨后一地泥泞,略显凌乱的山村里,显得那么灵动,充满装饰的意味。

仍然在磑子坝使用的“活化石”——木轮牛车,却引发着我们对那沧桑年代里饱经忧患的陈年往事的思索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使用木轮牛车,在磑子坝村,400多户村民每家都有木轮车。造车的手艺一代代往下传,技术也不断地改进,使车子越做越精巧。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木轮牛车提供了不尽的材料。桦木、椴木等木材是箍车轮、做车辕的主要材料。

在磑子坝周围的深山中,桦树是一种常见的林木,它耐寒、喜光、速生,材质结构细腻和柔韧,木质纹理致密通直、坚韧富有弹性、易于切割、可塑性强,可做作胶合板、卷轴、枪托、细木工家具及农具用材,木轮车自然不遑多让了。

为什么是牛车而不是马车呢?

在磑子坝人眼里看来,这些牛车就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拉柴草、运沙石、送籽种、粪肥、收割拉运庄稼、修房送建材,生产、生活哪一样似乎都离不开它,哪一样都需要有木轮车能够承载如山的负荷。这种木轮车正适合牛力量大、耐力强的特点。而自古以来,因为马的速度快,因而马及马车往往被人们用于赶路、战争、狩猎等,而牛和牛车则主要用作农耕和运输。

其实在来磑子坝的路上,我们已在一处山坡的地上,看到二牛抬杠的中国传统耕作场面,拉辕的牛正是木轮车不可缺失的主角——当地人称犏牛的庞然大物。

磑子坝与宕昌的车拉草原相连,同礼县的上坪草原和岷县的狼肚滩草原接壤,草肥水美,发展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的牦牛和黄牛遍布其上。牦牛和黄牛杂交的下一代就叫犏牛,它既有牦牛的勇猛,又有黄牛的耐力,正是它们,让磑子坝人的木轮车在漫长的岁月中轮转不停。

人们常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来比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发明史、设计史上,轮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典型案例。轮与车密不可分。车是古代陆路交通的重要工具,也是战争中的重型兵器。古车的基本结构是木制,从中国先秦的车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轮、轴、辀、舆,其中,轮以技术含量高而成为核心部件。自秦后车经千百年演进,先后发明了数十种车型,双轮、独轮并行天下,然而不管什么车,木轮的结构却几乎保持不变。直到19世纪末,钢丝辐条和充气轮胎问世,才使轮彻底改变了面貌。木轮大车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木轮大车由胶轮大车和机动车所代替。木轮大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今日城乡公路上跑着各种各样的汽车,古老的木轮车几乎不可想象了,但仍然在磑子坝广泛使用的“活化石”——木轮牛车,却引发着我们对那沧桑年代里饱经忧患的陈年往事的思索。

村民和记者的交谈中,他们深信自家的木轮车制作工艺是从战国时传下来的,这或许有些道理,与宕昌相邻的礼县在上坪乡一带,村民们也使用和磑子坝人一样的木轮车。

而我们都知道,礼县是秦始皇的“老家”,是秦文化的发祥地。

木轮牛车包含着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眷念和历代先民智慧的礼赞

磑子坝村支书范景荣本身也是制作木轮车的巧匠,我们围在他家的木轮车前,听老范将木轮车的风情一一道来。

木轮牛车,在当地叫“牛车”、“地轱辘车”,全木质结构,以牛为动力的一种运输工具。它由两个木轮、一根木车轴,两根辕,若干衬板(车底板)、两个护栏(拉货物的栏杆,坐人时为扶手),一个支格子(驾车者脚踏或运货物支撑)组成。

木轮牛车整体长度为3.5米,宽1.67米,车轮直径1米,车轴直径0.3米,体现出整体构造简单、结构合理、线条流畅、造型优美、使用灵活的特点。

听他说木轮车有几个机动车都不能比拟的特点:

越野性能极佳。它可谓是越野性能极强的畜力拉动的车辆,平路、山路、草原、川地、丘陵、小沟、河流,只要宽度能放下车轮,它都可以指哪去哪,任意东西。

爬坡能力最强。运输500公斤到600公斤的货物,可爬30度到45度的陡坡,如果驾驶者技术娴熟,甚至还能爬50度到60度的山坡。

适应路面颇广。不论平整的水泥路、柏油路,还是崎岖的土路、石头路,它都可以走。在冰雪路、石滩路、泥泞路上,更显出优越性。由于车轮高大,小一点的石头一碾而过,骑着大一点的石头走也碰不到车底板。20厘米到30厘米深的泥泞路,可轻易通过,且不打滑。

稳定性能超于想象。木轮车在多种复杂路面上都能如履平地,这是因为制作工匠早已在车轮制造上摸索出独到的法门;他们在制作车轮时,将车轮圈装辐条的孔打端,车轱辘装辐条的孔却打偏,辐条装上去,连接轮圈和轱辘的辐条不在一条直线上,使车轮一面中间向外凸出,一面中间向里凹进,形成锅形,整车安装时,凸形向内,凹面向外。这样,木轮车在平路行走时,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八”字形,在一侧车轮上到垄坎时,另一侧车轮与地面正好形成直角,使其不至于倾倒,保证了它的安全性和卓越的越野性能。

但记者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木轮车独特的审美价值,木轮牛车包含着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眷念和历代先民智慧的礼赞。在牛车的两只时光之轮的“吱呀”声中,炭火盆上冒着热气即将鼎沸的茶罐,一只在土炕上酣然入梦的黑猫,头顶花手帕满脸皱纹纳鞋底的老奶奶,因为阴雨天耽误了田里的活在村头满脸愁云的汉子,都会提醒我们在分秒必争的现代都市工作节奏中,身边还有一种慢生活让人悠然神往。

摄影家靳来舜:木制车轮依然是深山小村落的生命符号,这个符号应该是纷繁历史的一个延续

磑子坝,这个外人很少知道,被大山重重阻隔的偏僻山村,为什么会让外省的摄影家纷至沓来一探究竟,磑子坝村支书范景荣给记者提供了著名摄影家、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靳来舜的手机号码。

回到兰州后,9月27日上午,记者专程采访了靳来舜。2008年时,他在陇南任上,因为工作原因,曾多次在磑子坝驻村。在磑子坝看到简陋却散发着原生态之美的木轮车,靳来舜被深深震撼了。他深入到农家院落、田头地埂、山林水泽,用镜头研读着木轮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后来他出版了《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探究中国西部最后的木轮车“王国”》一书。

靳来舜对记者说,中国历史在马背和战车上颠簸了几千年,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都与马背与车轮相连。秦始皇等墓葬中就发掘出那么多马匹与车轮。而在今天,木制车轮依然是深山小村落的生命符号,这个符号应该是纷繁历史的一个延续,这是他对这个村落如此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庄子·天道》中记载,古代的制轮高手轮扁,就敢于和齐桓公议政。工匠轮扁用他丰富的制轮经验,说明治国不能光靠读书、读死书的道理,齐桓公听了茅塞顿开,不仅免了轮扁死罪,还引他为上宾。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小村落里居然仍有2000多位当代轮扁式的制轮能手,他们是不是轮扁之后裔,无从考证,但他们与轮扁生存的远古是气息相通。中华文明之根脉在木轮的转动中延续至今。以此,磑子坝就是远古历史的孑遗,它储存着我们民族全部的遗传密码,它的存在,因与现代文明有巨大差异而显得弥足珍贵。

磑子坝能保持淳朴的民风,木轱辘车能延续数千年,有偏远、闭塞、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但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需要、民风民情、传统习俗、人们坚韧不拔的品格有关。

磑子坝属阴湿丘陵区,村民种的地多数在离村庄较远的山上,在没条件将柏油路修到每块地头之前,收庄稼若不用牛车拉,只能是人背畜驮。那么,相比较,用牛车拉就更省力,且效率高。何况,他们烧的柴火都是从几十里外的深山里拉回来的。

靳来舜认为,用现代名词说,木轱辘车代表的也是一种循环经济:用车就要养牛,促进畜牧业,家家养两三头牛,产了许多有机肥,促进了粮食生产,也绿色环保,粮食丰收又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偏远的农村需要尽快发展,走向现代化,走向文明时代,这非常重要,也是必然的。但与延续带有深深历史印记的传统的东西并不矛盾,保护人类文明进步的遗产、保护我国古代传统手艺也很重要,它不仅有实用价值,也能见证历史,见证我国古代人的聪明智慧。即便是这里全部现代化了,从保护人类文明的遗产、保护远古走来的村落、开发旅游的角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小雷

(部分图片由摄影家靳来舜提供)

新闻推荐

记者张学江近日在陇南工作的金先生接到一个陌生

本报讯(记者张学江)近日,在陇南工作的金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地税局工作人员,以他购买的房屋价格超过国家规定要退钱给他为由,从其银行卡上套走1万元。12月5日上午,金先生向记者...

宕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宕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