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侗乡“致富花” 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

广西日报 2022-03-0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丁爱民景喆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有一栋木质结构的侗绣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一幅幅精美的侗绣文化制品、展示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技艺,也见证着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杨甜的不懈追求。她以针作画、以线寄情,绣出侗寨人家的独特情怀,不仅使侗族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还将手工艺术变成了真正的致富产业,带领侗乡姐妹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用匠心守护传统

在美丽的三江侗乡,侗绣技艺延绵近千年。

杨甜从7岁起跟母亲、姐姐学习刺绣技艺,12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绣制一整套衣物。长大后,她嫁进当地侗绣名家,在婆婆的指点下更是如鱼得水,绣技越发精进。

“侗族刺绣是融合剪纸和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一件精品侗绣,要经历剪纸、镶边、绣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所有的工序中,最难的其实是剪纸。一幅好的作品需要几百、上千剪,而每一剪都必须一气呵成。”谈到侗绣的工艺,杨甜娓娓道来。

一手握剪,一手拿纸,小剪咬着纸片,一开一合,一旋一弯,短短几分钟时间,一幅活灵活现的龙就成型了——在采访中,杨甜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剪纸技艺,无需打底稿、描线条,所有图样和纹路都存于心中,只要拿起剪刀,各式各样妙趣横生的图案就能跃然而出。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杨甜在传承侗绣的道路上坚守了50多年。

在创新中传承发展

“在过去,侗绣多是代表绣娘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到了我们这一辈人手中,侗绣就是传承和发扬我们侗族的文化。”杨甜有着自己的见解。

一套纯手工的侗衣,从纺布开始直至绣制完成,往往需要耗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由于手工刺绣的效率太低,如今传统侗绣主要是作为手工艺品,体现艺术和收藏价值。在不断地发扬传统侗绣技法的同时,杨甜还汲取新的创新理念、技法,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侗民族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几十年来,她多次荣获国家、自治区民族手工艺品大奖。

为进一步拓宽侗绣的推广渠道,杨甜创新产品,把侗绣和手镯、戒指、耳环等银饰相结合,让这些传统侗绣散发出新的魅力。她还经常自掏腰包,辗转全国各地参加展览,不辞劳苦只为让更多人了解侗绣之美。

倾囊相授推广技艺

为了让侗绣文化有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2012年,杨甜一家拆掉了自家的木楼、花光了积蓄,历时两年多,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侗绣博物馆。

这里如今既是杨甜的工作室和侗绣作品陈列室,更是周边侗族妇女学艺的地方。

担任博物馆“掌门人”后,杨甜手把手将刺绣基本技巧、色彩搭配等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参训者。在她的带动下,徒弟中不少人已成为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地也在着力打造集培训、交流、销售于一体的侗族刺绣产业发展平台,引导更多侗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2016年起,杨甜又担任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三江侗族传统服饰刺绣技艺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定期到学校给每个班级学生上侗族刺绣技艺培训课。“祖宗传下的东西不敢忘也不能忘,侗绣是民族的文化,就算再困难我也要把它传承下去。”杨甜如是说。

新闻推荐

茶油飘香助增收

近日,侗乡陆续进入榨油“黄金季”,村村寨寨油香满寨。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大力发展高效油茶,深入推进油茶“双千”计划,通过...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