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清花:巧手绣出侗家幸福花
韦清花在指导小学生学侗绣。 韦清花将侗绣和侗家银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韦清花的刺绣作品《侗族嫁衣》,曾亮相上海世博会。
开栏语
去年年末,柳州市评选出了10名“柳州工匠”,以弘扬工匠精神,锻造灼灼匠心。他们之中,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技能专家,有对所有设备了如指掌的“技改达人”,有侗寨中的巧手绣娘,还有潜心玉雕的文化大师。他们来自平凡的工作岗位,却用努力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匠心》栏目,带你去了解他们的故事。
今报记者巴方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十里八乡,很多人都知道韦清花。她的名声,不仅在乡间响亮,而且还传出了广西,传向了世界。谁也想不到,靠着小小的银针和丝线,她不仅站上了大大的舞台,还把乡亲们带上了共同发展的致富路。
1从小接受熏陶
57岁的韦清花住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平溪屯。前不久,乡亲们看着她从柳州领回“柳州工匠”的奖状,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从一出生,韦清花就被美丽的刺绣和织锦包围着。花背带、小帽子、小衣服、小花被,都是她阿妈亲手织的锦,绣的花。从12岁开始,她就和所有的侗家少女一样,开始跟着阿妈学习刺绣。
当14岁的韦清花穿着自己绣的盛装参加村寨里的侗族大歌会时,漂亮的衣裳让她得到了族人的交口称赞。21岁时,韦清花嫁入当地有名的刺绣世家,家婆覃奶时清是当地有名的“绣娘”,不仅绣工了得,而且更有一手剪纸绝活。
在家婆的悉心指导下,韦清花在刺绣手艺上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成为侗乡“绣娘”里的佼佼者。不过,尽管婆媳俩都是出名的绣娘,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他们家和其他村民一样,除了靠种田种茶,要多挣点钱,只能靠家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
刺绣和织锦是侗族的两大传统技艺,极具特色,但因制作不易,传统的服饰大家只是在节日时才穿,亮相的机会不多。而且随着大批年轻人的外出,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几近失传。
2坚持传承工艺
为保护侗绣和织锦这些传统技艺不被丢失,韦清花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在侗乡默默坚守着,白天种田,晚上刺绣,过着清贫却安然的日子。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传承越来越重视,2006年后,侗族刺绣先后列入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韦清花的作品便开启获奖模式,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拿了个遍,韦清花2014年被认定为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传承侗族刺绣和织锦两项技艺。
个人的成长也给她带来极大的“变现”能力。她和家族的作品不仅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而且她的刺绣作品《侗族嫁衣》还被送到上海世博园展览;此外,她还多次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如今,韦清花与她的侗绣作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韩国、英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国家。
3
带领乡邻致富
一个大山里的绣娘,能够走出大山,并登上广阔的舞台,韦清花说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三江文管所所长杨全忠。正在他的大力推广和市县文化部门的扶持下,韦清花一家的巧妙绣活和织锦通过参加一次次的比赛和展演,藏于深山中的这份空谷幽兰般的美丽,终于惊艳四方。
村里的女子纷纷跟着她做起了刺绣和织锦,连外出打工的妹子们都纷纷回乡,她们发现,原来祖先早就给自己留了宝贵的财富。她的清花绣坊成立至今已有兼职绣娘500多名,还培训了2000多名绣娘,带动了当地留守妇女发展指尖经济,推动了非遗扶贫。
4焕发非遗活力
开阔了眼界的韦清花,此时已经不满足于织锦和刺绣的技艺能否传下去,而是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我想,要是能把我们这些民族的东西和时尚结合起来,那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韦清花说。
侗家人有“无花不成衣,无银不成饰”的说法,她围绕这个主题,和伙伴们积极开动脑筋。首先针对传统侗绣只满足自用,种类比较单一的情况,她们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种类繁多、花样复杂的绣品。她们还把民族元素融合进一些小工艺品上,比如零钱包、发夹、项链、靠枕、挂饰等,让绣品的市场更加广阔。
另外,韦清花还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把刺绣镶到了银饰上。“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弄,我先是把热熔胶涂在银项圈上,再把绣片粘上去,结果边边上都是明显的胶痕,丑死了。”韦清花笑道,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想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让银匠在打造的时候,在需要镶嵌绣片的地方留下凹槽,回头再镶贴绣片处理,结果整个成品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刺绣的花纹和色彩打破了银饰的单一,却保留了白银的雅致和清爽,效果出奇的好。
5渴盼文化传承
2014年,韦清花成立了三江县侗绣博物馆;2016年,她创办的清花绣坊获得柳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技艺传承团体;2019年,被认定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示范户;2019年,韦清花团队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此外,她还成了区内外多所学校的座上宾,四处讲学介绍侗家非遗文化。
韦清花越来越忙了,但她忙得很开心:“侗族刺绣是我们民族的符号,能把这个符号传承下去,我的人生也活出了价值。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把我们的侗绣和织锦传下去,传出去,让我们侗族的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我们侗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新闻推荐
广西新增一处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经过2000多年发展形成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是桂西北山地稻鱼复...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