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人风采 愧吾年老墨稀淡 羡众骚客词意浓 退休乡村教师覃世荣酷爱诗联,坚持写作笔耕不辍

柳州晚报 2019-08-25 11:31 大字

覃世荣创作的诗联被结集成书

记者 周仟仟 实习生 宁静波

“汉语诗联搬砌匠,各人枸句巧不同。愧吾年老墨稀淡,羡众骚客词意浓。历代赋篇遗后世,当朝歌对胜前朝。诸君重视文坛史,先辈宏章借鉴中……”这是覃世荣为自己写的诗联——77岁的他退休前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年轻时就酷爱诗联,至今仍然笔耕不辍。

有意思的是,覃世荣把三江县各乡镇村屯的名字全部写成了诗联。他以乡镇为单位,一个乡镇写了一首诗联。

30多年义务为村民写诗联

覃世荣退休前是三江县斗江镇白言村江伟小学唯一的老师,他自己也是白言村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覃世荣说,写诗联是受父亲影响。刚当教师时,他的父亲教导他:作为农村小学老师,也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应该学会写诗联。传统节日或村民结婚、乔迁、生日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你如果会写,就可以帮村里人了。”

在这个仅有16户村民的小山村里,写对联自然是“文化人”的责任。于是,他听从父亲的教诲,开始学习写诗联。在村里的30多年里,每逢有红白喜事,他都会义务帮村民写对联,村里的大小事中都有他的诗联或对联见证。

慢慢地,覃世荣爱上了写诗联。

白天上课,晚上就自己在房间研究写诗联。覃世荣说,他用诗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副副对联、一首首诗歌,都是他的“日记”。

把三江县各村屯名字写入诗联

每天写诗联,覃世荣乐在其中。在收获快乐和满足的同时,他不断丰富创作的内容。

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除了三江的自然风景,街坊邻居的可爱孩童、自家人的家庭故事,身边任何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覃世荣创作的素材。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忍不住拿出笔。在他看来,万物都可以写成诗联。

“高弄六归水宛绵,山环水绕灌田间。观音茶地名扬远,独峒财隆富万年。”覃世荣还把三江县各乡镇村屯的名字全部写进了诗联。

花了许多时间才完成这项任务,覃世荣特别有成就感。正如他所书:“村屯诗韵谱完成,脑涨头昏拟不明,写断钢笔难贯穿,烟头丢了几多根。”对于覃世荣来说,这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1995年,覃世荣退休,随子女来到柳州市区。对他而言,市区是个“富矿”,游柳州文庙、大龙潭、鱼峰山、马鞍山以及夜游柳江……走到哪写到哪,他所到之处,总会用诗联留下印记。

覃世荣说,一天不写就不舒服、不习惯。至今写了多少诗联,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家人将他写的诗联结集成书,只印了10本,送给亲友留念。

“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覃世荣心里,写诗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乡村建球场 生活更精彩

14日傍晚,随着一声哨响,一场乡村篮球赛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白文村古这屯的篮球场激烈展开。来自孟龙村、白文屯、竹窝屯...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