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似玉:侗乡“鲁班”风雨桥上写人生

贵港日报 2016-12-21 00:00 大字

广西日报记者 骆万丽

冬日傍晚,落日的余晖下,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闻名中外的程阳风雨桥静静伫立,宏伟大气、古朴典雅。

距程阳风雨桥不远的一栋小木楼,就是杨似玉的家,站在小楼的走廊可以看到夕阳中风雨桥的剪影。“在这里,每天都可以和它对话。”杨似玉以精湛的技艺修复了这座百年老桥,现在他是这座桥的守护者。

他认字不多,算术不精;不会画设计图,也看不懂图纸。但他能用一根根木头拼接、建起一座座风雨桥和鼓楼,在一件件建筑杰作上留下思想与印迹。

扬名风雨桥

在百里侗乡,“有寨必有鼓楼,逢水必建风雨桥”。

三江以风雨桥和鼓楼闻名。年建成的程阳风雨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桥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大小条木斜穿直套,皆以榫衔接,被列为世界四大名桥之一。

杨似玉的扬名与程阳风雨桥密不可分。

年,一场洪水把程阳风雨桥冲毁了大半。为了尽快修复,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来到三江。工程队分兵两路,一路进山伐木备料,一路将冲毁的廊桥每个部件标记后拆除,以备重建。结果拆下来大大小小万余块木头,堆成了小山,却再也拼不起来。

无奈之下,他们慕名找到了杨似玉和他的父亲。父子两人二话不说,带人进山,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把建桥需要的木料备齐,在一无设计图纸、二无先进工具的情况下,仅凭一把木角尺、一个墨斗、一扎竹签等简陋工具开展修复工作。成百上千的梁、枋、柱等尺寸全凭心算。那些拆下来的老料,两人根本不看标记,指挥着工人们这根放这、那根放那,很快就重现了程阳风雨桥的昔日风貌。桥梁恢复原貌的时候,现场专家的重建图纸还没画出来。专家们对杨似玉父子极为叹服,杨似玉因此名声大震。

“程阳风雨桥是由我的爷爷发起修建的,是祖辈们手艺和精神的传承,我有割舍不下的缘分。”杨似玉说。

他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着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桥。此后多年里,程阳风雨桥两次大维修任务均由杨似玉负责完成;他全年义务协助文物管理所看管程阳桥,经常捐工捐料对程阳桥部分腐朽的木构件维修,让历经风雨的风雨桥坚固而恢宏。

年,香港回归,杨似玉制作的同心桥模型被作为自治区政府的贺礼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这个投入了他全部心血的精良之作,光构件就有多件,最长的2.5米,最短的只有几毫米,桥顶小如米粒的瓦片多达万多片,全由手工一刀一刀雕刻,整个桥体由榫接组成,没有一颗钉子,让人叹为观止。

匠心写传奇

在外人眼中,杨似玉是个“奇人”。

他只上过小学一年级,不会画设计图,让人惊叹的风雨桥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这门手艺,靠的是几十年来一天天琢磨出来的。”今年岁的杨似玉,出生于侗族木匠世家,已经和木头打了近年交道,十二三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木工手艺,从劈木、取方等粗活做起,在父亲的严格调教下,逐渐由浅入深,慢慢地掌握了风雨桥建造技巧。

“我的基本功都是在木桶里练就出来的。”杨似玉笑着说。

三江当地,侗族嫁女有一个民间习俗,女方家要备3个木桶(用以装衣服和染布)做嫁妆,碰上女孩多的家庭,就需要准备好多木桶。杨似玉的木桶越做越好,年轻时大部分时间就花在到处奔波为侗乡各家各户做木桶上。

杨似玉家中如今还珍藏着他当学徒时做的第一个木桶,历经年依然坚固。

“基本功打得牢靠,为我建造风雨桥、鼓楼等做了扎实的准备。”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杨似玉也并非完全没有图纸,“其实图纸就在我心里。”杨似玉说。

多年经验,杨似玉练就了能依地形、山势,迅速在心中构出“图纸”的本领。为了方便工人施工,他常常借助凿刀、曲笔等工具,将木构建筑的柱、瓜、梁、檩、枋等构件的尺寸位置,制成侗族建筑师特有的“香杆(竹条)”,只要修造者按杨似玉做的“香杆”上的标注去下墨,上万个构件的木建筑,就能精准建成,且建筑的构架之间相互产生支撑力,共同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建筑。

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社会里,杨似玉依然坚守着对侗家木质建筑的钟爱。“木头有韧性,懂伸缩,会呼吸,用木头建造的建筑会呼吸有生命。”

从艺近年,杨似玉佳作无数,粗略算来,先后设计制作吊脚楼多座、风雨桥座、鼓楼8座、大小凉亭多座、风雨桥和鼓楼模型余座。他建造的鼓楼、花桥、寨门楼、侗戏台、水车、杆栏式木结构民居建筑,均系挑梁穿榫,不用一钉一铆却结构牢固、接合紧密,历经风雨而不散。

“非遗”传承人

如今的杨似玉,是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似玉现在最担心的是侗民族技艺的失传。“现在年轻人都比较浮躁,能专下心来学习的人不多了。”

他自筹资金在自己的家里建起了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免费对游人开放,工艺馆内展出了不少他这些年制作的木建筑模型力作,楼桥模型、侗布流程、斧钻刨凿、各式农具……手艺之精,让造访的游客惊叹不已。

他除督促两个儿子学习建筑工艺外,还开办“非遗”传习班并带徒实习。如今他的弟子中已有余人成为木构建筑掌墨师,把手艺带到了湖南、贵州等地。杨似玉表示,希望能将木工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记得“木”的感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侗族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广西三江:多措并举助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11月10日,三江县丹洲镇江荷村村民在搬运冬瓜。今年以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依托“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社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扶贫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帮助贫困农民脱...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