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树“转型”扬名助农增收脱贫

柳州日报 2016-04-18 08:48 大字

百人打油茶、千人跳多耶、万人品香茗……4月16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高露村举办“探访高露千年茶韵、品味侗族百样风情”首届油茶文化节。

打油茶、百家宴、茶园拾趣、鱼跃闹春、百鸟竞技、文艺汇演、茶叶展销等节目,引来了众多八方游客,让深山侗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好山好水出好茶

高露村位于三江西北部,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为18℃,年平均日照约1400小时;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多毫米。该村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达83.6%。独特的气候及地理条件,让高露村获得了“好山好水出好茶”的赞美。

三江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饮茶习惯,并形成了独特的侗族茶文化。唐代柳宗元在柳州执政时创作的《夏昼偶作》称“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就是一个印证。据史料记载,三江本地茶有牙己茶、高露茶、北照茶、黄土茶等。1933年《广西年鉴(第一回)》统计,该县茶叶产量180担,产值1865元。该产品于上世纪50年代列入了广西国家级优良茶叶品种资源名录。

据当地村民介绍,相传在洋溪乡高露村加雷屯,有一对青年男女一次吹木叶传情时嚼破树叶,发现有清甜味,便好奇地采摘一些回家,随手丢在竹筐里。

几天后,树叶干枯了,青年才想起了那股清甜味,便拿它来煮水喝,感觉更加清甜、可口、香醇,遂采摘其种子种在菜园边,待它每年春季长嫩叶时,将嫩芽采来阴干,有朋友来串门时用它煮水喝。久而久之,它成了当地待客的佳品。这就是后来的“高露茶”。当地村民将祖先留下的老茶树尊为“神树”,并立下“子孙不得砍伐老茶树,不能拿老茶树回家烧火”的祖训。

精心制作味更醇

高露村祖传的打油茶工艺堪称一绝。

每年谷雨前后,侗家妇女们将老茶树的三四叶嫩芽采摘,回家“摊青”后,用大铁锅放入适量茶籽油,以文火慢炒。“炒茶时要不断翻炒,让其慢慢变色,使茶叶与茶籽油均匀融合,不能让茶叶黏在一起,直到所有茶叶变为淡黄为止。这时再放少许茶籽油,翻炒几下后退火,让它在锅里发酵近一个小时,最后晒干或放到炉灶上方熏干,即大功告成。上乘的茶叶乌黑有光泽,并带有茶籽油的醇香与茶叶清香,具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脑、解除疲劳及祛除湿热、御寒防病等功效。”高露村村民石文锋向笔者介绍说。

高露茶好,打油茶技法也独树一帜,主要有煮开水、备作料、煮茶汤、分茶、敬茶和喝茶六道程序。“先用大锅煮好开水备用,之后换上铁锅,放入少许茶籽油加热至无泡后,炒好花生,将阴米(糯米饭阴干)放入锅中炸成米花,拌入油果,并用茶盘装好备用。将糍粑、猪红、汤圆等备好,炒些猪肝、粉肠、酸肉、红薯丁、蔬菜等配菜。最关键的环节是煮茶汤,一般做法是在热锅中放入适量生茶油,等油冒青烟时放入少量米粒翻炒至焦黄,再放入适量茶叶,并用汤匙不断翻炒敲击,使茶叶完全出味,然后加入开水,加盖煮沸数分钟,煮好后将茶水过滤出锅。接着由家庭主妇将茶碗摆好,将作料与茶水分至碗中,并按先长后幼、先宾后主的顺序,依次向在座的亲友敬茶。”高露村村民韦韩英向笔者介绍打油茶技巧。

“侗家油茶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并讲规矩:一是年长者先吃第一口,其他人才可开吃;二是吃空油茶(指不放糯米饭、糍粑等主食的油茶)不发筷子;三是放主食的油茶也只发一根筷子,寓意大家‘一心一意 ’;四是吃油茶的程序是\‘一空、二圆、三方、四甜 ’,\‘一空 ’指第一碗油茶不放主食,\‘二圆 ’指第二碗放汤圆,\‘三方 ’指第三碗放入剪成方形的糍粑,\‘四甜 ’指最后一碗油茶是甜的——寓意是,第一碗清空私心杂念,第二碗团团圆圆,第三碗方方正正做人,第四碗让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高露村村支书郑光强补充道。

打响品牌农脱贫

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是侗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一大法宝。近年来,高露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兴办茶叶加工厂,并引进茶叶龙头企业,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茶业。该村除发展传统打油茶专用茶外,还挖掘古茶的市场潜力,采用现代工艺把高露古树茶叶加工成高端红茶,提高了古树茶叶的产业附加值和“高露茶”的品牌知名度。目前,高露“千年古茶”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今年还成功培育了“野生千年古茶”树苗300多万株。依靠茶产业的强力支撑,该村的农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3330元提高到2015年的6400余元,越来越多的农户摆脱贫困。

日报通讯员龚普康

新闻推荐

乡村老师将不再“走读”

日报消息(记者梁莎莎)由“蜗居”变“安居”,让乡村老师不再“走读”。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柳江县、柳城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27个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远艰苦地...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