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曾想以刺绣为生却遭挫折,如今作品远销到异国他乡痴心绣娘让侗绣漂洋过海

南国今报 2016-02-01 22:35 大字

图为韦清花(中)正在指导侗绣。今报通讯员龚普康 摄

今报记者辜丽娜 通讯员龚普康  

“和我一起参展的,只有一个苗绣的师傅,但我觉得我们侗绣颜色更亮、更有立体感。”1月29日,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绣娘韦清花,奔赴南宁参加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在准备参展前,她抽出时间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侗绣结缘近40年并让侗绣远赴重洋的故事。

少女时“偷师学艺”

韦清花今年50岁,她在2011年获得三江县民间艺人称号,并在去年获得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头。这个从少女时期就开始接触刺绣,并在遇到挫折时,仍不放弃的痴心绣娘,终于在自己心爱的侗绣中创出一番天地。

“我是从12岁开始学刺绣的,自己好喜欢,爸妈不让学,我就偷偷学。”韦清花的家乡在三江县同乐苗族乡平溪屯,小时候,她和许多当地少数民族女孩一样,看着自己的母亲纺纱、做花织锦。在韦清花的家乡,刺绣也是衡量姑娘们是否灵巧贤淑的一个标准。

然而,韦清花想学刺绣,却不是那么容易,“我爸妈觉得读书为重,说让我把书读好,学刺绣的事先放一边。”然而,散发着古朴风韵的织布机、丝线飞旋下诞生的魅力刺绣,一切都是那么的有吸引力。韦清花于是自己偷偷地观察、暗暗地学习,看到母亲一休息,就马上接过手进行学习,日积月累终于练就了织布刺绣的手艺。

赶制绣品成为国礼

21岁时,韦清花出嫁了,婆家是平溪当地有名的“刺绣名家”。“老太奶剪纸剪得很好。”韦清花说,剪纸样是刺绣的基础,而自己丈夫的奶奶是当地剪纸样数一数二的人物。当地人为了求得一个纸样,经常到自己夫家来排队,甚至帮自己家挑水、舂米,就是为了让老太奶腾出手来剪纸样。

韦清花在刺绣这条路上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喜爱刺绣,韦清花想,只有把刺绣卖到外面去,它的美才能被更多人所看到。于是,她带着绣品到外面去销售,可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识货。这段刺绣人生的“冷冬”,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一大批乡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刺绣几近失传。韦清花说,也有很多乡亲劝她出去打工,她也曾动摇,“可我想到我的女儿,如果我去打工了,谁教她们刺绣,她们出嫁时谁来给她们做嫁衣”?

就这样,韦清花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而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传承越来越重视,2006年以后,侗族刺绣先后列入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韦清花接到一项光荣的任务,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准备礼品。

韦清花说,当时只有十几天时间,而自己和小姐妹们要赶制出270件绣品。她们日以继夜,终于这批绣品被指定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

刺绣作品远销他国

如今,韦清花的刺绣作品早已走出国门。她曾带着自己的作品到韩国参展,“韩国人非常喜欢,好多人围上来参观,不但买下来珍藏,还说要和我一起学习”。

而在南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牵线搭桥下,韦清花等同乐绣娘生产的绣品,被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收购,每年学会收购的绣品都有五六批、百余件。同时,韦清花她们的绣品还远销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国。

韦清花刺绣的作品《侗族嫁衣》还被送到上海世博园进行展示,她也获得了各种荣誉:2009年代表广西到澳门地区参加第二届世界文化遗产刺绣展演;2012年参加第三届广西女性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展荣获手工艺类三等奖……侗族刺绣名气大了,当地很多年轻妇女都加入到这一传统技艺传承队伍中来。韦清花的居所被指定为当地刺绣传承基地之一,并成立了侗绣博物馆。目前,该基地推行“企业+协会+人才+农户”的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模式,韦清花也牵头组织成立了一个民间刺绣协会,让各个年龄段的妇女参与刺绣,共同开发市场。1

新闻推荐

柳州市中医院托管三江县中医医院

图为揭牌仪式现场。3月10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与柳州市中医院签约托管三江县中医医院暨柳州市中医院三江分院揭牌仪式,在三江县中医医院举行,柳州市中医院正式托管三江县中医医院,这标志着柳州市中...

三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