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村辞旧岁 扫盲迎新春

柳州日报 2016-02-16 09:13 大字

2月8日正是大年初一,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牙己村首届“妈妈班”夜校开班了。村里妇女们自己出资买学习用品,大学生免费教学。村民新春不走寨,学文化要当文化人,好一派新春新气象。在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在“阿、喔、于、乌”的拼音跟读声里,牙己村这个小山村正在上演一场山村辞旧岁、新春扫文盲的新年“大戏”。

“世面见多了,村里的妇女也逐渐由家庭主妇向‘独立女性\’过渡,对知识的渴望也在日益增加。”牙己村村支书龙善辉介绍,牙己村是林溪镇唯一一个苗族村。随着村里进城务工队伍的愈发壮大,不少妇女也从过去的家庭主妇纷纷成为家里经济的支柱。而在多年前,因贫困及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诸多山村妇女们无法接受教育,造成了目前牙己村妇女的普通话普及率仅为5%,桂柳话的普及率也仅为10%,以说民族语言为主,大多不识字。此外,牙己村村民现在的外出务工率约为95%;因语言、文化水平等障碍,村民外出的谋生方式均以伐木工、建筑工、搬运工等体力活为主。

“要想改变山村的现状,思想就要解放,文化需要普及,我们大学生就要站出来报答父母恩情,回馈村民。”吴智芳、龙美意、吴勇桃等14名仍在读或已工作的大学生说。他们在牙己村党支部的组织下当起了“老师”办起了“妈妈班”夜校,定于每 晚的9时至11时免费教授村里65名“妈妈”拼音、写字、数学、卫生、安全教育等生活基本知识。

“妈妈班”夜校的教室是村委的木楼书屋,占地约100平方米。走进教室便可看到干净的木桌木凳,白色的书写板,还有一台放映机,放映老师制作的PPT教学片。

夜校开起来了,但随之而来也添了不少烦恼。“妈妈”们想学的知识点各不相同,年轻的妇女喜欢学拼音,因为可以用手机打字;年老的妇女想认字学算术记账;还有不少妇女想一劳永逸地一晚上就学完所有知识……夜校“老师”们根据“妈妈”们不同的求学需求,特别设置了课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平衡。

“学了知识好挣钱。”“家里建房子就可以自己算账了。”这是牙己村“妈妈”们的念头。

“不识字、不会算数,包工头经常少给我们工钱,后来每次发工钱都得有识字的人在场。”夜校学员吴院农告诉记者,出门在外经常吃没文化的亏。在一旁的学员龙凤弯说,外出打工常常需要转车,想省钱坐公交车,但不识字看不懂站牌;又不会说普通话,现在来夜校学拼音、学写字,希望日后能学以致用。

坐在夜校教室第五排听课的学员吴金孟年近花甲,仍戴着老花镜认真学习。“人老了不再出去务工了,现在在村里种茶叶挣钱。”不少夜校学员告诉记者,因为没文化闹了不少笑话:一名妇女将家里的茶叶卖给一名老板,接过老板递过来的茶款却愣住了,因为她绞尽脑汁也算不出到底卖了多少钱;还有,过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因为自己词不达意说错话,让客人扫兴而归……“学了知识要回馈家乡父老。”“不能再让村民精神世界继续贫乏下去了。”这是牙己村大学生“老师”们的想法。

“‘妈妈 ’们太难了,她们为家庭付出了一辈子;现在上了年纪,还要进城务工,又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常常吃亏。”“老师”们认为,扫盲很重要,我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要积极向“妈妈”们传授文化知识,让她们不再因为缺乏文化知识而走弯路。

2月9日,龙凤弯按照传统习俗在家门口燃放鞭炮,但数量却大为减少了。她说,夜校的小老师说了,放鞭炮不环保。遥望整个村落,辞旧迎新的方式还是那样的传统,但在知识的力量下,牙己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座小山村了。

日报记者江宏坤通讯员吴智芳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热土地大发展当“支点”新格局高标杆争“样板”

第一本“一站式”办理的不动产权证书颁发,11宗总面积超600亩的住宅用地高溢价出让,国务院鼓励柳州成绩、特别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十三五”扬帆起航,柳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开门红”礼...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