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针一线绣人生

柳州日报 2016-02-23 09:11 大字

绕线为结,彩线翻飞。数以万针,精工而成。每一幅侗族刺绣的诞生,都离不开绣娘的匠心和灵巧的双手。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平溪屯,有这么一位农家绣娘——韦清花的技艺令人赞叹,侗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人,她的勤劳与贤德,不光让侗绣在年轻人中传承,也让侗绣漂洋过海,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侗绣的魅力。

在韦清花女儿的眼里,母亲是一个会和父亲一道扛大木 、锯木头的人,“不知道她是怎么承受那些的,有时觉得妈妈真的好辛苦。”小女儿韦桂珍说。如今50岁的韦清花的生活里,除了下地务农,最重要的就是刺绣了。

一把剪刀剪图样,一根针线绣人生。在针线游走间,时光总能轻易从指缝间漏去。韦清花12岁时,家里怕她念书分心,不让她学习刺绣。这反而让小清花对图案精美的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小清花留意母亲剪下的图案 、刺绣的动作。趁着母亲放下针线去务农的时候,小清花便拿起绣花针,学着母亲的样子接着“绣”起来。母亲回来一看,新“绣”的地方针脚混乱,不得不拆线重来。两年之后,母亲终于愿意将刺绣技艺教给女儿。

长大后,韦清花嫁入了当地的“刺绣名家”。丈夫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有名的刺绣能手,韦清花跟着婆婆学起技艺来。用纸剪出图案是侗绣的第一步,而后才能以细针细线将图案绣在布片上。婆婆对刺绣图案了然于心,无论是云龙游凤还是花草蝶鸟,都能一剪成型,这让年轻的韦清花钦佩不已。坐在婆婆身边,韦清花细心记下图案和剪裁角度,自己再反复练习,终于迈过了图案构思这一关。不仅如此,韦清花还在传统侗绣以红 、粉为主的绣线色彩中,加入了白 、黄 、紫和天蓝等亮色,让侗绣图案更鲜艳 、更漂亮。久而久之,加入亮线的做法也在当地流行开来。

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侗绣几近失传。为了赚钱补贴家用,韦清花也曾动摇过,可为了保住这门传统手艺,她坚持了下来。

这份笃定换来了回报。2006年 、2009年,侗族刺绣先后列入自治区级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韦清花等人制作的270件侗族刺绣作品也被作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品,送到外国友人的手中;2009年,她代表广 西到澳门参加第二届世界文化遗产刺绣展演;2012年,她代表广西到韩国参加“美在广西”文化交流刺绣展演……侗绣由此踏出了国门。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临近2013年,韦清花琢磨新年如何绣出新花样。

百思不得新花样之际,她看到了侗寨发生的新变化:安全校车 、危房改造 、免费午餐 、高山稻田养鱼……一系列好政策让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不是很好的素材吗?对,就创作一幅侗族背带盖刺绣,向党的十八大献礼!说干就干,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韦清花和徒弟两人开始翻飞一针一线,颜色搭配不协调,换;人物 、景致不生动 、不细致,重来……最终,这幅长一米 、宽一米以太阳花为主要图案 、赋 予了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刺绣大功告成,也成为迄今韦清花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2013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到三江调研,对这幅刺绣竖起了大拇指。8月,这幅作品被纳入三江县博物馆收藏。

现在,韦清花的家也成了民间侗绣博物馆,并挂牌为“侗族刺绣传承基地”。一双双绣花鞋 、一件件背带盖等绣品摆放在她家里。这里还定期举办侗绣培训,上百人成了她的徒弟。

令韦清花欣慰的是,在政府和社会文化机构的牵线搭桥之下,同乐生产的大部分侗族刺绣产品走出大山,漂洋过海,远销英国 、加拿大 、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新闻推荐

年蓝燕云从广西体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担

1992年,蓝燕云从广西体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担任当地业余体校的举重教练。2005年调入市体育中心运动学校。在23年来的坚守和钻研中,蓝燕云为柳州市培养了大批举重优秀苗子,先后向国家队...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一针一线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