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轮椅用双手撑起一个家 廖振南自学编织传统手工艺品增收脱贫的故事

柳州日报 2020-11-09 10:28 大字

市残联、县残联等部门领导观看廖振南编织手工艺品。

俗话说:男人有泪不轻弹。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帮阳村更阳屯就有一位这样的铮铮汉子:曾当过兵,退伍后做过建筑工、保安,后来出了车祸致使下肢瘫痪,但他身残志不残,坐着轮椅自学编织传统手工艺品。他叫廖振南,网上自称“南儿有泪”,寓意记住不幸,不轻易掉泪,做生活的强者。他利用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其编织的工艺品供不应求,靠双手编织传统手工艺品增收脱贫,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不幸降临,曾一度萎靡不振

今年41岁的廖振南,初中毕业后,1997年参军入伍,于2000年退伍,在部队的3年里,他各方面表现突出,连续3年被评为年度优秀士兵。退伍之后曾外出打工,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他返回家乡就业。

2015年4月,廖振南因车祸受伤,下肢瘫痪卧床(肢体重残二级),治疗初期,病情反复,不见好转,由于缺乏后续的治疗费用,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也是这一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家里曾经的顶梁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廖振南一度萎靡不振,心情沮丧,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及未来的方向。“那时我有过自暴自弃的想法,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累赘。”廖振南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驻村第一书记杨华关心他,问他是否需要去做康复治疗,还多次到家做他的思想工作,说钱的问题不用操心,会想办法解决。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柳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做了80多天的康复治疗。杨华给他在轻松筹平台办了爱心筹款,他收到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有亲人、同学、战友,还有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捐款,有的还亲自到康复中心看望他,鼓励他安心做好康复训练,康复治疗。

看到希望,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在家人、帮阳村驻村工作队、县残联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和鼓励下,廖振南重新振作起来。从2018年下半年起,他学习编织鱼篓、刀筒、箩筐等日常农作用具。

说起自己为何想到学编织手工艺品,廖振南说,在康复中心康复训练期间,他学到一些基本自理方式,也结交了几个残疾的朋友。从那以后,他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还能自食其力,要找一份工作来做。他看到家里竹编的那些家用品都破烂不堪,想到要是有塑料能编织该多好!不仅经久耐用,而且有市场,大有作为。他上淘宝查找合适的塑料包装袋,决定用塑料来编织手工艺品。他拿着家里的各种竹制品进行反复研究,摸索手工艺品制作的规律,并积极向村里老人请教学习。他天天在练习编织,尝试各种编法,经过日积月累,最后研究出自己一套创新的编法——锁口编法,编织手法越来越熟练。

廖振南编织传统手工艺品,通过微信、抖音、火山小视频等平台进行直播宣传,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关注。随着手工技术提升、购买设备,产品质量稳定、手工精细等,从2019年起县乡周边需求逐日攀升,每个月通过编织产品收入从最开始的500元提升到了3000多元,产品供不应求。线下销售同时,也逐步有了线上需求,有些外地客户通过网络联系到他定制购买。通过编织创业,廖振南身残志坚、创收脱贫,帮助家里增加收入,也体现出了一名退伍军人的坚强意志、迎难而上的斗志。

2020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实,在帮阳村驻村工作队和苗美家园社区工作队的帮扶下,廖振南一家搬进了融水县苗美家园社区铁坑安置点的85平方米的新房子,两个女儿分别就读初中和幼儿园。廖振南搬到县城后,选择继续编织手工艺品,现在他的订单应接不暇,为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为残疾人创业的典范。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传统手工艺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想在融水县带动更多的残疾人朋友一起学习编织手工艺品。

市残联、县残联知道他的想法大加赞赏,表示在项目和场地等给予大力支持,计划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给他找一个扶贫车间,作为他的工作室,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残疾人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赖柱武 文/图)

新闻推荐

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名单出炉 柳州市4家单位入选

记者韦斯敏晚报讯在2020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之际,柳州用她特别的“打开方式”,送来喜讯,以此迎接盛会的到来。昨日,记...

融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