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点亮”苗山夜空
本报记者谌贻照通讯员吴小舒
从第一次走夜路被“吓得半死”,到如今哼着小曲,披着星光,十里夜行,轻车熟路。郑昌昊驻村半年,这位当初害怕在山间夜行的都市男孩,如今正在用知识“点亮”苗寨的夜空。
郑昌昊是柳州市鱼峰区卫生健康局的一名90后干部。今年4月,他主动请缨,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郑昌昊从小在城市长大,驻村后,他对偏远苗寨的饮食和住行都很不适应。党鸠村各村屯之间距离较远,扶贫工作需要经常走夜路,这对郑昌昊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今年5月的一天,郑昌昊到离党鸠村最偏远的乌英苗寨开展扶贫工作,工作结束已是21时多。一阵犹豫后,郑昌昊鼓起勇气驾驶摩托车,独自一人驶入茫茫黑夜。当时,路上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被吓得半死,回到宿舍才发现,自己全身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在苗寨里,郑昌昊还面临一个困难,就是跟妇女们沟通交流不畅。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影响,党鸠村40岁以上的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很多人至今还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
当时,乌英正在举办“双语双向”普通话培训班,郑昌昊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每天傍晚,郑昌昊就要从村委骑车到乌英,广播通知妇女们来上课,再到教室整理课桌椅,把上课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准备好签到本,然后等待妇女们来上课。
几个月下来,妇女们从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到现在不仅能够进行一些日常交流,而且还能练字吟诗,唱歌跳舞,敢于表达,勇于交流。语言能力的突破让这些曾经目不识丁的苗家妇女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在脱贫产业、美化乡村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44岁的乌英苗家妇女梁祝英说:“学了普通话后,我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学习一些产业种植技术和养殖知识了。郑昌昊在夜校教给我们的知识,就像在天黑的夜晚为我们点亮了往前走的路。”
近年来,在几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不懈努力下,党鸠村苗寨面貌焕然一新。田螺、杉木、优质稻、食用菌等特色脱贫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100%。目前,党鸠村2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每天夜里在大苗山深处骑行穿梭,郑昌昊脑海里都是妇女们快乐学习、同事们努力工作、群众们齐心建设家园的场景,内心无比愉悦。
新闻推荐
10月26日,融水苗族自治县2020年民兵假目标设置连拉动点验大会在县人武部大院举行。大会上,受点验的民兵队员们先后进行宣誓...
融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